三分法构图让画面更平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有些照片看起来特别舒服?很可能用了三分法,想象把画面横竖各分成三等份,形成四个交叉点,把主体放在这些点上,比如拍人像时让眼睛落在右上交叉点,背景的雪山沿着下方横线延伸,画面立刻就有了呼吸感,新手常犯的错误是把人物怼在正中间,像证件照一样死板,下次拍日落时,试着把地平线压在下三分线上,留出三分之二给绚烂的天空,效果绝对不一样。
引导线构图带着视线去旅行
铁轨、河流、栏杆这些线条有什么用?它们是天然的视觉导游,去年在古镇拍巷子时,故意让两侧青砖墙的斜线向远处收窄,观众目光不由自主跟着线条走到尽头的红灯笼上,要注意的是,线条不能太杂乱——就像给人指路时不能同时指八个方向,如果拍海岸线,可以蹲低用礁石当前景引导线,海浪的白色泡沫会像箭头一样把注意力导向远方的帆船。
框架式构图给画面装上相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窗户、拱门、树枝形成的空隙,都是现成的天然画框,在京都拍庭院时,特意透过拉门的菱形镂空拍摄茶席,木框既遮挡了杂乱的背景,又让茶碗在几何图形中更突出,但别被框架困住思维,有次拍城市风光,发现玻璃幕墙反射的云彩和实景建筑形成了虚实相生的双重画框,这种意外收获比刻意找框架有趣多了。
负空间构图留白才有意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大师总爱在画面留大片空白?想想水墨画里的烟波浩渺,拍雪地里的一行脚印时,故意让纯白背景占据三分之二,反而比填满画面更有故事感,有个反常识的诀窍:主体越小,冲击力越强,就像会议室里所有人都闭嘴时,那句轻声说的话最抓耳,但留白不是偷懒,上周看人交作业,拍茶杯却留出半面灰墙,问他为什么,答曰"懒得构图",这就本末倒置了。
对称构图打破对称才生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建筑摄影最爱用对称构图,但完全对称容易像复制粘贴,在故宫拍太和殿时,先对准中轴线拍标准对称图,然后故意向右偏移两步,让左侧汉白玉栏杆形成前景曲线,对称中就有了变化,就像写楷书时某个笔画故意出锋,规矩里透着活气,雨天拍倒影也别死板,等涟漪荡开时按下快门,对称的倒影被波纹打碎,反而比镜子般的平静更有味道。


 微风轻拂发丝
 微风轻拂发丝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