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线决定了画面的情绪基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同一场景早晨拍出来温暖,中午却显得生硬?关键在于光线角度和色温变化,清晨的斜射光会给景物拉出细长影子,4500K左右的暖调让画面自带怀旧滤镜;而正午顶光在人脸留下难看的鼻影,5600K以上的冷白光容易显得枯燥,尝试在下午四点拍摄人像,此时光线与地面呈45度角,用反光板补亮阴影,你会发现皮肤质感突然变得通透——这比后期磨皮自然十倍。
快门速度是凝固时间的魔法开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拍摄飞鸟时总拍出模糊残影?这就像用漏勺接瀑布,快门速度就是控制漏眼大小的关键,1/1000秒能定格蜂鸟振翅,但拍摄溪流时反而要用1/4秒让水流雾化,有个反常识现象:手持拍摄夜景时,很多人以为开慢门就行,其实要先保证快门快于"1/焦距"秒(比如50mm镜头用1/50秒以上),否则连静止物体都会因手抖模糊,三脚架才是慢门的真正搭档。
构图法则需要先掌握再打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三分法构图就像炒菜放盐,新手不放会寡淡,老手却知道何时要突破,把地平线压在画面上1/3处确实保险,但遇到镜面倒影时,居中对称反而更有冲击力,拍摄儿童时,故意在视线前方留出多余空间,会比严格遵循黄金分割更显生动,当你能解释为什么某张照片要打破规则时,才算真正学会了构图。
白平衡失误能毁掉所有努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荧光灯下拍出的食物为什么发蓝?这就像戴着墨镜调颜料,永远调不准颜色,相机的自动白平衡经常被混合光源欺骗,拍婚礼现场时尤其明显,有个土办法:带张白纸现场校准,比后期调色省事得多,遇到夕阳时不妨试试手动设置6500K,你会发现晚霞的橙色突然变得浓烈——但别用在人像上,除非你想让模特变成"小龙虾"肤色。
对焦失误比跑焦更可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明明对上焦了,回看时主体还是模糊?这就像用望远镜时没调准屈光度,单反相机取景器看到的未必是实际成像,尤其在f/1.8大光圈时,差之毫厘就会失之千里,拍摄静物时试试实时取景放大对焦,你会发现自动对焦点经常卡在错误的前景上,运动跟焦更要预判,就像用猎枪打飞盘,要对准目标即将到达的位置而非当前位置。


 Fish鱼儿游
 Fish鱼儿游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