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真的只是按下快门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很多人举着相机以为"咔嚓"一声就是摄影的全部,这就像认为炒菜等于把食材扔进锅里,快门只是最基础的触发动作——就像炒菜前需要控制火候、调配佐料一样,摄影需要构图思考、光线预判,比如拍摄逆光人像时,单纯按快门可能得到漆黑的脸,而经验者会通过反光板补光或调整曝光补偿,让照片呈现眼神光与发丝的金边。
为什么同样的场景拍出来千差万别?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两台相机对准同一片日落,新手可能拍出灰蒙蒙的剪影,老手却能捕捉到云层的渐变紫红,差异在于对"摄影语言"的理解:就像用同样的汉字写文章,有人平铺直叙,有人写出诗意,具体到拍摄中,是否注意到白平衡偏移能让晚霞更暖?有没有尝试点测光锁定云层亮部?这些细微操作才是摄影的实质。
手机摄影算真正的摄影创作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有人质疑手机拍摄的"专业性",这好比说铅笔不能创作艺术品,关键不在于工具,而是如何运用——用手机长曝光拍车流光轨,需要稳定支架和手动模式;用人像模式虚化背景时,得控制主体与背景的距离,去年某国际手机摄影大赛获奖作品,正是用三分法构图拍摄的街头倒影,证明创作思维比设备更重要。
后期处理是否违背摄影真实性?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个问题就像争论厨师该不该给菜肴调味,安塞尔·亚当斯当年在暗房花费数小时调整黑白照片的影调,正如现在用软件局部提亮阴影,重点在于度的把握:适当增强对比度还原人眼所见是技术,把蓝天P成荧光绿就是造假,例如拍摄雾凇时,略微提升清晰度能让霜花纹理更明显,这与过度锐化导致噪点是截然不同的概念。
为什么说摄影是"减法的艺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好照片往往不是拍下看到的全部,而是剔除干扰后的精华,这类似于雕塑家凿掉多余的石料,拍摄街角咖啡馆时,用大光圈虚化杂乱的自行车,或等待行人走过画面空白处,都是主动做减法的过程,某次拍摄古建筑时,我特意等到飞鸟掠过屋檐才按下快门,空中的动态元素让静态画面立刻生动起来。


 LavenderMist
 LavenderMist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