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是不是就是拍照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有人把相机比作画笔,按下快门如同落笔——但摄影真的只是“拍照”吗?当游客在景点匆忙举起手机,与摄影师为等待一束光线静候三小时,这两者显然不在同一纬度,摄影是凝固时间的炼金术,而拍照往往只是截取时间的切片。
构图决定了画面的呼吸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新手常犯的错误是将主体怼在画面正中央,像贴邮票一样生硬,试着回忆你端详一幅好照片时的感受:视线会沿着隐含的线条游走,可能在黄金分割点停留,也可能被前景的枝叶轻轻引导,比如拍摄街角咖啡馆时,故意将招牌切掉三分之一,反而让斑驳的墙面和咖啡杯形成戏剧性对话——这不是失误,是给画面留出喘息的空隙。
光线能雕刻出不同的情绪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正午阳光下拍人像,容易得到一张“罪犯档案照”;而黄昏时分的侧光,能让皱纹变成故事的刻度,有次在雨天拍摄婚礼,宾客们撑起的透明雨伞把阴云变成了柔光箱,新娘睫毛上的水珠比任何钻石都耀眼,这解释了为什么老摄影师总念叨“追逐光线”,就像厨师不会把食材随便扔进锅里。
快门速度藏着时间的密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用1/1000秒冻结飞鸟的瞬间,翅膀边缘的羽毛像手术刀般锋利;换成1/15秒拍摄同一只鸟,它就化作水墨画里的写意笔触,有个反直觉的现象:拍摄瀑布时,高速快门反而让水花显得廉价塑料感,而慢门下的丝绸质感,其实更接近人类记忆中对“流动”的感知。
后期处理是未完成的暗房
有人痛骂修图是造假,却忘了安塞尔·亚当斯在暗房里会花两周调整一张照片,问题不在于是否后期,而在于你是否清楚自己要表达什么,就像炖汤时撒盐,没人会说“这破坏了食材本味”——适量调整曝光如同调音,让本就在画面里的音符各归其位,但若把阴天P成极光,那确实该被归为科幻创作。
回到最初的问题:如果拍照是记录“有什么”,摄影就是在追问“为什么拍”,就像区别在于用笔写字和书法创作,工具相同,但后者需要让观者看见你眼里的世界正在如何颤动。


 Grace优雅风
 Grace优雅风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