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下快门的行为不等于摄影创作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很多人以为举起手机或相机"咔嚓"一声就是摄影,这和把打字等同于文学创作是同样的误解,上周在公园遇到一位游客,他三分钟拍完二十张樱花特写,却抱怨画面不如明信片好看——因为他只完成了光化学反应,没有考虑光线角度是否突出了花瓣的层次,也没发现背景杂乱的垃圾桶,真正的摄影需要像厨师选食材那样主动取舍,去年我拍老街早餐摊时,特意等到蒸汽与晨光形成45度夹角才按下快门。
器材参数不能代替视觉思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相机店常有顾客执着于追问"哪个镜头拍人像最锐利",这就像问"什么钢笔能写出诺贝尔文学奖",曾有位用顶级设备的客人始终拍不好孩子生日照,直到我建议他关掉自动模式:当他把ISO从3200降到400,放弃追求夸张虚化后,蛋糕烛光的细腻质感反而自然呈现,参数是工具而非魔法,就像米其林厨师用普通炒锅也能做出美味。
后期处理是创作的延续而非掩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有人把修图软件当成"照片美容院",这完全搞错了方向,上个月整理旧照片时,发现十年前拍的古镇雨景原片灰蒙蒙的,但通过调整曲线还原了青石板的反光细节——就像考古学家清理文物锈迹,目的是呈现本应有的样貌,反之见过有人把晚霞调成荧光粉,这就像给清蒸鱼浇巧克力酱,技术越熟练反而离真实越远。
拍摄动机决定作品的重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朋友圈九宫格和纪实摄影师的作品可能用同款相机,差别就像便利店收银条和支票签名,去年台风天我冒雨记录环卫工工作,期间有位路人也在拍同样场景,但他只匆匆拍完就躲进车里发短视频——后来发现他的构图刻意避开工人疲惫的表情,摄影需要像农夫等待庄稼成熟那样的耐心,急着收割的只能是饲料而非粮食。
观察习惯比拍摄技巧更关键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总有人问我"怎么才能抓到决定性瞬间",其实答案藏在日常生活里,我家楼下煎饼摊主不用取景框就能预判顾客咬下第一口的表情,这种观察力比任何连拍模式都可靠,有次陪新人练拍摄,她始终找不到角度,直到提醒她注意老太太挎菜篮时弯曲的食指——这个细节让市井照片突然有了故事性,好照片是用脚走出来、用眼睛筛出来的,快门只是最后一步。


 Rain雨之灵
 Rain雨之灵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