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线决定了照片的情绪基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同一场景早晨拍温暖,中午拍刺眼?关键在于光线角度和色温,清晨的斜射光会给建筑物拉出细长影子,像给画面刷了层蜂蜜;而正午顶光下,模特的眼窝会变成两个黑洞,试着用窗帘当柔光布:把硬朗的日光过滤成牛奶质地,特别适合拍摄婴儿的皮肤质感,逆光拍摄时别跟太阳硬碰硬,让模特背对光源,用反光板把阳光"偷"回来补亮面部。
快门速度是时间的雕刻刀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拍瀑布该用1/1000秒还是1/4秒?前者能凝固水珠砸在岩石上的瞬间,后者会让水流变成丝绸,有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拍奔跑的狗需要1/800秒,但拍甩动的狗尾巴可能需要1/2000秒,试试这个实验:用不同快门拍电风扇叶片,你会发现1/125秒时叶片是模糊的,而1/2000秒能看清叶片上的灰尘——这就是动态细节的魔术。
构图需要制造视觉冲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专业摄影师总爱让模特靠边站?这就像在钢琴上故意弹错几个音,反而让旋律更抓耳,三分法构图时,把地平线压在画面上1/3处,留出2/3天空,云层就有了呼吸空间,但遇到对称式建筑时,规矩就该打破——故宫的午门必须居中拍摄,稍微歪斜就会像没摆正的麻将牌,下次拍美食,试着把牛排切块放在画面左下角,让餐刀斜指向右上角空白处,饥饿感瞬间翻倍。
后期修图是二次取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裁剪工具比相机取景器更重要信不信?原图里杂乱的电线杆,通过旋转2.3度就能变成引导线,调色时别迷信预设,就像炒菜不能全靠现成酱料,拉曲线时要盯着高光部位,当云层细节开始像浸湿的纸巾那样能捏出水时,就该停手了,把阴影提亮到能看清牛仔裤缝线就够了,再亮就会像半夜开探照灯找纽扣般虚假。
镜头语言要说人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85mm镜头拍人像更讨喜?它就像两人交谈时的最佳距离,不会近到看见对方鼻毛,也不会远到需要喊话,用广角镜头拍女友全身照?小心她的脚变成41码!试试这个:蹲下来用35mm镜头拍儿童,画面会充满童趣的夸张透视,但若用200mm长焦拍,压缩后的背景就像贴在孩子后脑勺的墙纸,镜头焦距本质是种修辞手法,微距是惊叹号,鱼眼是醉汉的呓语。


 FireflyDance
 FireflyDance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