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有摄影专业的大专
光线是照片的调味师
清晨六点的青城山雾气未散,这时候的光线像被纱网过滤过,拍出来的道观屋檐会自带水墨画的晕染效果,但新手常犯的错是等到阳光刺眼时才开机,结果拍到的石阶像被泼了漂白剂,为什么专业摄影师总带着反光板?因为四川盆地多阴雨,给人物补光时,银面反光板能模拟出竹林缝隙漏下的天光,而金色面则适合傍晚锦里古街的灯笼照在人脸上时的暖调修复。  
构图要学会和风景谈判
九寨沟的五花海明明美得像打翻的颜料盘,但游客照片总像在拍集体照——所有元素挤在正中间,试着把藏族经幡放在画面左侧三分之一处,让水面倒影向右延伸,你会发现相机突然学会了呼吸,遇到峨眉山的猴子抢镜怎么办?别急着后退,蹲下来用广角镜头贴近猴子的前爪,让它的嚣张和游客的惊慌形成对角线冲突,这种构图比规规矩矩的"到此一游"生动十倍。  
快门速度是时间橡皮擦
拍都江堰的宝瓶口激流时,用1/1000秒快门能让每颗水珠像冰糖渣般凝固,但换成1/15秒拍摄,水流就变成了丝绸,成都茶馆里拍川剧变脸,1/250秒能冻住喷火瞬间的蓝色焰心,可要是想表现长嘴铜壶斟茶的行云流水,就得冒险用到1/8秒——这时候要把相机搁在八仙桌上当三脚架,屏住呼吸等茶师手臂划出半圆的那一刻。  
后期不是化妆是整骨术
在宽窄巷子拍的红墙被阴天衬得发灰,别急着拉饱和度,先用曲线工具把暗部往右推5度,你会发现砖缝里的青苔突然活了,处理川西高原的星空照片时,高光压暗后银河反而会消失?这是因为人眼在黑夜会自动增益,而相机需要你手动把蓝色色相往青色调15°,就像给酥油茶里撒的那撮盐,微量调整才能唤醒层次,RAW格式就像火锅的生鲜食材,给了你二次烹饪的权利。  
拍完三星堆青铜面具的特写,有没有发现左眼比右眼更反光?这不是镜头畸变,而是三千年前的匠人故意把右眼瞳孔刻得深了0.3毫米——好照片和好文物一样,细节自己会讲故事。


 WindChimeMelody
 WindChimeMelody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