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摄影的好处跟坏处
手机摄影降低了创作门槛
十年前想拍张像样的照片,得花半个月工资买相机,现在掏出口袋里的手机,三秒就能完成对焦,菜市场大妈用华为拍蒜头都能出片,大学生用iPhone抓拍晚霞根本不用调参数,这种便利性让全民都成了潜在摄影师,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当所有人都在按快门时,好照片的标准反而模糊了,上周帮邻居修图就发现,她拍的200张樱花里,有197张是雷同的仰视角。
算法修图制造了虚假完美
打开相册里昨天拍的烤鱼,明明现场光线昏黄,手机却自动把餐盘P成了广告片效果,这种AI加持的HDR模式就像给照片打玻尿酸,初期看着惊艳,久了会发现每张的锐化痕迹都像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有次拍逆光人像,手机硬是把阴影里的噪点抹成了塑料质感,反而要手动调低「智能优化」才能保留真实肤质,算法越发达,我们越要警惕它替我们做的审美决定。
便携性牺牲了专业操控
用单反拍流水得带三脚架,手机直接搁在石头上就能长曝光,但这种便利是有代价的:上周在音乐节想抓拍鼓手甩头发,手机快门延迟让动态画面全糊成抽象画,专业相机能通过波轮快速调整ISO,而手机得点开三级菜单,等调好参数演出都散场了,就像用瑞士军刀切牛排,虽然什么功能都有,但永远比不上专用刀具趁手。
社交属性催生快餐式拍摄
看见网红咖啡店的第一反应是「这个构图适合发朋友圈」,而不是观察光线如何穿过拉花——这是手机摄影带来的思维惯性,去年在古镇遇到个拿单反的老先生,他花二十分钟等一束照在青砖上的光,旁边举着自拍杆的游客已经换了五套衣服拍完走人,当点赞数成为衡量标准,我们是否还记得摄影本质是「看见」而非「展示」?
器材永远在进化,但好照片的核心始终是镜头后的眼睛,下次举起手机时,不妨先问自己:这张照片是算法想让我拍的,还是我真正想留下的?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