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需要理解国家地理的视觉标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想通过申请的第一关,得先弄明白编辑部究竟在找什么,打开最近三年的杂志,你会发现80%的获奖作品都在讲述"人与环境的关系"——可能是秘鲁矿工沾满金属粉末的双手,也可能是正在融化的冰川里站立的北极熊,有个常见的误区是过分追求技术完美,其实编辑部更看重画面里的"未完成感",就像去年入选的缅甸渔夫系列,其中一张对焦略微模糊的照片反而被选作封面,只因船桨激起的水花恰好形成了当地地图的轮廓。
作品集要像拼图般呈现完整叙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提交20张照片时,很多人犯的错误是把所有"大片"堆砌在一起,去年有位申请者拍摄了撒哈拉沙漠的星空、巴黎铁塔夜景、印度洒红节,结果初审就被淘汰,编辑的批注是"像走进混乱的跳蚤市场",正确的做法是选择某个持续跟拍的题材,比如用三年记录鄂温克族驯鹿迁徙,其中既要有关键场景(迁徙路线上的暴风雪),也要有细节特写(老猎人用骨刀削皮绳的手部),最后用一张驯鹿群穿越公路的远景收尾,这样的组图才能让编辑看到你的持续观察力。
申请文书要写出镜头外的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要求描述"最难忘的拍摄经历"时,90%的人都在写如何冒险拍到某个画面,但真正打动编辑的,往往是拍摄失败的经历,比如有位最终入选的摄影师写道:"在纳米比亚等待狮群狩猎的第六天,我的长焦镜头突然故障,却意外用广角拍到了狮群与彩虹同框的画面——这个失误教会我计划之外的惊喜。"文书不是技术报告,要像和老朋友聊天那样,写出按下快门时膝盖陷入雪地的冰冷感,或是当地孩子突然对你镜头做鬼脸的瞬间。
长期项目比单张佳作更重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编辑部每年收到上千份申请,能让人记住的永远是持续深耕某个领域的摄影师,有个经典案例:某位申请者连续七年拍摄长江沿岸的消逝职业,从最初的造船匠到最后的鸬鹚捕鱼人,他每年只提交这个主题的新作品,第七年终于签约,这就像酿酒,单次发酵的米酒和经年累月的茅台,编辑一眼就能尝出差别,如果现在你刚完成一组不错的街头摄影,不妨问自己:同样的地点,能否坚持拍上五年?当别人都在追逐热点时,持续记录普通菜市场的变化反而可能成为突破口。
通过初审后的面试要准备"反套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进入视频面试环节,多数人准备的都是"我如何构图"这类标准答案,但实际上面试官常会突然提问:"如果现在要你放弃所有拍摄设备,只用手机完成下个专题,你会怎么做?"有位成功者是这样回答的:"我会回到拍过的侗族村寨,用手机录下织布机的声音,请村民在布匹上绣出声音的波形图案——有时候限制反而能打开新视角。"这种跳出摄影谈摄影的思维,往往比展示设备参数更能体现创造力。


 JasmineBreeze
 JasmineBreeze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