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需要掌握基础曝光原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同一场景下,有人拍出死白一片,有人却能保留云层细节?关键在于理解"曝光三角",光圈开得太大,就像水龙头拧过头,光线哗啦啦灌进来,高光部分必然溢出,上周帮朋友拍婚礼,户外强光下故意将光圈收到f/8,配合1/2000秒快门,新娘头纱的蕾丝纹理清晰可见,当ISO被迫提高到800以上时,不妨用快门速度换画质,这比后期拼命降噪聪明得多。
构图必须打破惯性思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总把主体放在九宫格交叉点?试试把废弃自行车怼在画面最边缘,留出大片斑驳墙面,去年拍城市纪实,有个穿红雨衣的拾荒者贴着右侧边框行走,左侧是占满四分之三画面的拆迁废墟,失衡构图反而让压迫感扑面而来,别被"三分法"绑架,就像炒菜不能永远放三克盐,关键要尝着调——用取景框当舌头,舔舔画面味道对不对。
闪光灯不是直接怼脸的工具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见过会议室里直闪拍出的油光满面吧?其实机顶闪灯该像打台球,讲究反弹角度,拍陶瓷展品时,我常将闪光灯头扭向天花板,让光线像乒乓球撞墙后柔和漫射,有次拍深色木雕,发现跳闪后阴影太重,立刻撕了张A4纸当临时柔光罩,这种土办法比价值千元的配件更救命,硬光像辣椒粉,撒多了谁都受不了。
后期处理要守住影像底线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把晚霞P成荧光粉容易,难的是让观众相信这真是你看见的,修图软件里的"清晰度"滑块就像老陈醋,手抖加多整锅菜就废,处理人像时,我宁可分五次微调皮肤质感,也绝不一键磨皮——去年有张肖像照,保留模特鼻梁上的晒斑反而让作品入选了职业认证展,当显示器前的你开始犹豫"这样是否过分",通常已经越界了。
设备维护决定拍摄成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镜头霉斑比技术缺陷更毁照片,就像顶级厨师用发霉的锅,北方冬季转场拍摄时,我总在相机包塞两包食品干燥剂;海边归来必定先用软毛刷扫净卡口的盐粒,见过同行因CMOS污点错过流星雨,也帮人从镜筒里夹出过蟑螂腿,所谓专业,有时就是记得每周拧紧三脚架云台的六角螺丝。


 月影陪伴孤独
 月影陪伴孤独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