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光圈如何控制画面虚实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很多新手拍人像时总抱怨背景杂乱,其实问题出在光圈设置上,就像人眼聚焦时近处清晰远处模糊,把光圈调到f/1.8这样的数值,镜头就会产生类似的"选择性注意",上周有个学员在黄河文化公园拍汉服写真,用50mm定焦镜头开到最大光圈,牡丹花丛的杂乱枝干立刻化成了斑斓色块,但要注意,拍集体照时若还用大光圈,后排人的脸可能虚得连亲妈都认不出——这时需要收缩到f/8以上。
快门速度怎样冻结动态瞬间
去年校运会拍摄时,有同学抱怨跳高选手总是拍成"鬼影",这就是快门速度没跟上动作的典型例子,想象用勺子接住瀑布的水滴,1/1000秒的快门就像快速抽走的勺子,能把水花凝固在空中,拍二七塔前的车流,用1/30秒快门能让灯光拉出丝绸般的轨迹,但手持拍摄时低于1/60秒就容易糊片,有个实用口诀:拍飞鸟用1/2000秒,拍流水用1/4秒,具体还得看被摄体移动速度。
白平衡为何能改变照片情绪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郑州美术馆拍展品时,有学员发现拍出的青铜器偏蓝,像刚从冰箱里拿出来,这其实是自动白平衡被射灯骗了,就像人眼在暖光灯下看白纸仍觉得白,相机却会忠实记录色温,手动调到"钨丝灯"模式后,展柜里的青铜鼎立刻恢复了厚重的青绿色,有趣的是,故意把白平衡设为"阴天"拍黄昏的玉米楼,整座建筑会镀上更浓烈的金红色,这种"错误"用法反而能强化氛围。
构图三分法在实际中如何变通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总听说要把主体放在九宫格交叉点上,但拍少林寺塔林时完全照搬会显得呆板,就像吃烩面不能光盯着羊肉看,得考虑配菜的比例——当塔群形成天然对角线时,让主塔偏离黄金分割点反而更有气势,上周带学生在樱桃沟拍老农特写,发现他脸上的沟壑恰好构成引导线,这时把烟袋锅放在右下交叉点,左上方留出袅袅烟气,比机械居中生动得多,三分法是盐,放多少得看菜量。
感光度提升为何会带来画质损失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只有烛光的豫剧后台拍剧照,调高ISO到6400后发现演员的油彩脸谱布满噪点,这就像用放大镜看报纸——细节还在,但墨点变得颗粒分明,现代相机虽然像改良的砂纸(高感能力提升),但ISO3200以上仍会损失暗部层次,有个取巧办法:拍黑暗中的商代青铜器,宁可开慢门配合三脚架用ISO400,也别贪图方便用高感,当然抓拍街头艺人表演时,适当的噪点反而能增添胶片质感。


 时光留下痕迹
 时光留下痕迹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