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光影塑造画面情绪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去年冬天在胡同拍雪景时,我故意等到下午四点,那时阳光斜射在青砖墙上,雪粒像被撒了金粉,很多人问为什么不用闪光灯补光?其实自然光的渐变层次才是情绪密码——暗部保留青灰色的冷调,亮部点缀暖色高光,这种矛盾恰好呼应了老北京冬日的萧瑟与温情,就像煮咖啡时控制水温,90℃的水能萃取出酸甜感,而沸腾的水只会留下焦苦。
构图减法比加法更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有次在坝上草原,眼前是羊群、蒙古包和风车,我蹲着调整了二十分钟三脚架,最后只拍了地平线上的一根电线,考官可能会问这是不是偷懒?其实当画面元素超过三个,观众视线就会打架,就像吃火锅时把所有菜倒进去,最后尝不出毛肚的脆爽,那次拍摄让我明白,裁切掉99%的干扰项,剩下的1%才是真正的视觉语言。
快门速度是时间雕塑刀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拍舞蹈演员时我总在纠结:用1/500秒凝固动作,还是1/30秒带出拖影?后来在排练厅做了实验——高速快门拍到的腾空像标本,而慢门记录的裙摆弧线却带着呼吸感,这像不像煮溏心蛋?六分钟全熟,三分钟流心,时间刻度直接改变本质,现在我会准备两套参数,就像厨师同时备着猛火灶和文火炉。
后期调色要忠于现场记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修图时最容易犯的错,就是把傍晚调成午夜,有张在青岛拍的渔船照片,显示器上看蓝调很高级,但打印出来完全不像当时的雾紫色,后来我养成了随身带色卡的习惯,就像厨师尝菜不能靠想象,现在做后期会问自己:海水反光是带着油膜的青黑,还是阳光穿透的碧绿?这种具象记忆比参数更重要。
器材限制催生创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艺考集训时老师收走了我的长焦镜头,被迫用50mm定焦拍鸟,结果发现退后三步蹲下来,借前景的芦苇做框架,比单纯的特写更有故事性,这就像家里只剩白菜豆腐时,反而能琢磨出高汤的鲜味,现在遇到设备瓶颈反而兴奋,毕竟用手机拍出胶片感,比用哈苏拍糖水片更有挑战性。


 Moon月光曲
 Moon月光曲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