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是拍照的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摄影不只是按下快门
很多人以为举起相机"咔嚓"一声就是摄影的全部,这就像觉得炒菜只要把食材扔进锅里就能出锅,拍摄前需要观察光线方向——正午的顶光会让人脸出现难看的阴影,而清晨的斜光却能勾勒出建筑的立体感,记得有次拍街头早点摊,我蹲守了二十分钟,就为等蒸笼热气与晨光形成45°夹角的瞬间,当老板掀开笼盖的刹那,逆光中腾起的水雾让画面突然有了灵魂。
构图决定了照片的呼吸感
为什么同样的场景,有人拍出来像证件照,有人却能拍出故事感?关键在于构图中的"留白艺术",拍摄湖边孤树时,我曾机械地把树干放在画面正中,结果死板得像植物标本,后来尝试让树干偏右三分之一,左侧留出大片湖面倒影,画面顿时有了呼吸空间,这就像与人交谈时懂得停顿,比喋喋不休更有张力。
参数组合是光影的化学方程式
总有人问:"为什么我拍夜景全是噪点?"这涉及到光圈、快门、ISO的三角关系,某次拍城市夜景,用f/2.8大光圈配1/30秒快门,结果高架桥上的车灯拖成了杂乱光轨,后来调整为f/8光圈配合三脚架长曝光,流动的车灯反而编织成金色丝带,就像煮粥,大火快煮会糊底,文火慢熬才出米油。
后期是照片的第二次曝光
有人说修图就是造假,但暗房时代的大师们早就用遮挡技法调整影调,去年拍的古建筑照片原片灰蒙蒙,通过拉曲线增强明暗对比后,屋檐斗拱的层次立刻浮现,这好比新鲜食材也需要调味,但切记别做成"滤镜火锅"——过度饱和的色调会让照片失去本真。
观察力比设备更重要
拿着顶级相机却抱怨"没什么可拍"的人,就像守着满汉全席喊饿,有次在菜市场,看见卖鱼摊主的手掌在冰水浸泡下泛着青紫色,用手机近距离拍摄反而比长焦镜头更有冲击力,摄影本质是"看见"的能力,设备只是实现想法的工具,当你学会用取景框思考,手机镜头也能成为第三只眼睛。


 Flower花仙子
 Flower花仙子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