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线强弱决定照片的情绪基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清晨拍人像总比正午耐看?强光像吵架的情侣,把阴影和瑕疵都撕扯得明明白白;而薄雾天的散射光,则像给现实蒙了层纱,连皱纹都变得温柔,尝试用窗帘调节室内光线,你会发现当阳光透过亚麻布时,连快递盒都能拍出油画质感——这就是伦勃朗用了几百年的"窗光原理"。
快门速度是时间的翻译官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拍瀑布时用1/1000秒会凝固水珠,但1/4秒就能让水流变成丝绸,这就像小时候用铅笔在课本角落画小人书,翻得快了是动画,翻得慢了就是连环画,下次拍雨景不妨试试:用三脚架固定相机,让慢门把雨点拉长成银线,而行人则变成模糊的色块,雨天立刻有了王家卫电影的味道。
构图像是在给视觉挠痒痒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专业摄影师总爱把主体挤到边角?因为中央构图像直接往嘴里塞糖,而三分法则像让你自己发现兜里的糖果,拍咖啡馆时,试着把咖啡杯放在右下交叉点,留出左侧蒸汽的走向空间,画面突然就学会了呼吸,留白不是偷懒,是给目光造个游乐场。
色彩温度会偷偷篡改记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用3000K色温拍早餐,培根像刚从篝火里抢救出来;调到5500K时,同样的培根突然变得冷冰冰,这就像老式路灯下的接吻,在记忆中总是橘色的,其实当时可能冻得嘴唇发紫,拍摄秋叶时,试试手动白平衡:对着青石板校正会让红叶更艳,对着枫叶校正反而会洗褪它们的浓妆。
对焦失误可能比精准更动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自动对焦死磕模特睫毛时,手动让前景的蒲公英虚化成光斑,失焦的朦胧感反而让照片有了呼吸感,这就像近视的人摘掉眼镜看霓虹,那些融化在夜色里的光晕,比清晰的广告牌更有故事,拍街头时,故意对焦在雨伞边缘的行人,让背景的车流化成彩色颜料,雨天立刻变成雷诺阿的调色盘。


 LavenderMist
 LavenderMist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