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捕捉芦苇丛的光影层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清晨斜射的阳光穿过芦苇杆时,茎叶会形成半透明的琥珀色光斑,这时若用70-200mm镜头压缩景深,逆光拍摄的芦苇穗就像被点燃的金色火把,有个容易忽略的细节:当风速超过三级,建议将快门提到1/800秒以上,否则叶尖的颤动会让画面像没对焦的油画,遇到过明明光圈缩到f/8,近处芦苇却总比远景模糊的情况?试试把对焦点放在整片芦苇的前1/3处,比死磕超焦距更管用。
怎样处理大面积芦苇的单调重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成片的芦苇荡常像被复制粘贴的绿色壁纸,这时需要学裁缝"破色"的技巧,去年在鄱阳湖拍摄时,我故意等一只白鹭飞进取景框左下角的"视觉口袋"——这个位置既打破重复线条,又不会抢走芦苇的主体地位,如果实在等不到活物,带块反光板给前景补暖光,能让两三根芦苇突然从队伍里"跳"出来,效果堪比给合唱团打了追光灯。
阴天拍摄如何挽救灰暗的芦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乌云密布的天气常让芦苇杆变成发霉的筷子,但恰是展现质感的好时机,把相机架低到芦苇根部的高度,用24mm广角仰拍,阴天的柔光反而能清晰呈现茎秆上的绒毛和虫蛀痕迹,有个反常识的操作:故意将白平衡调到"钨丝灯"模式,偏蓝的色调会让芦苇叶边缘产生金属般的冷冽光泽,像冷冻过的芹菜茎,记得在画面左上角留出1/4天空,后期拉亮这部分能制造"天快放晴"的心理暗示。
拍芦苇特写怎样避免杂乱背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想突出单株芦苇时,背景里横七竖八的同类总来捣乱,有次在崇明岛,我蹲着挪了二十多次位置,终于找到个绝妙角度——让远处湖面的反光刚好虚化成色块背景,更取巧的办法是随身带矿泉水,给选中的芦苇叶尖喷上水珠,人的视线会本能追踪这些反光点,当背景避无可避时,试试把光圈开到f/2.8,让杂乱的背景彻底融化成印象派笔触,比费劲抠图自然得多。
为什么你的芦苇倒影总像烂面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无风的晴天中午拍倒影,水面的芦苇常扭曲成抽象画,后来发现个秘诀:赶在日出后半小时内拍摄,此时水体表层温度低,像冷凝的玻璃,有次在微山湖,我把三脚架一条腿浸在水里(注意不超过云台高度),利用水波阻尼效应稳定倒影,还有个野路子:用偏振镜消除水面反光后,故意让镜头与水面形成87度夹角(非标准的45度),这个角度能让倒影产生丝绸般的拉丝效果。


 Fun欢乐派
 Fun欢乐派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