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师何藩作品及分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光影如何成为何藩的叙事语言?
何藩的镜头总能把香港的市井生活拍得像老电影,他擅长用斜射的光线切割画面,午后闲聊》中,阳光从狭窄的巷口泼进来,晾衣绳的影子把三位老人框进几何线条里,这种布光不是巧合——他常扛着三脚架等上几小时,直到光线恰好擦过晾晒的衣物,在地面投下琴弦般的阴影,想拍出类似效果?阴天不行,必须选晴天上午10点或下午3点,此时阳光角度低,影子才能拉得足够长。  
为什么他的构图总让人一眼难忘?
看看《楼梯间》:螺旋阶梯像黑洞般吞噬了大部分画面,顶端却露出一小块天空,穿旗袍的女人正拾级而上,这种"重压之下留一线生机"的构图,其实借鉴了中国画的留白,拍摄时不妨试试"减法"——先让取景框塞满重复元素(比如密集的窗户),再在角落安排一个打破节奏的主体(突然飞过的白鸽),画面边缘的切割要果断,何藩常让人物半身出画,反而增强了动态感。  
黑白照片的层次感从何而来?
当彩色摄影普及后,何藩仍坚持用柯达Tri-X胶片,他深谙黑白不是去色,而是转化——《雨夜》里湿漉漉的柏油路反射霓虹,其实是用红色滤镜压暗了天空,让地面的高光像泼墨般流淌,现在用数码相机模仿,建议把RAW格式导入软件后,别直接去饱和度,而是分通道调整:蓝色通道减两档模拟滤镜效果,红色通道提亮三档突出皮肤质感。  
市井生活怎么拍出史诗感?
那个蹲在菜场数硬币的老妇,在他镜头里像尊青铜雕塑,秘诀在于视角——《日暮途远》是从二楼俯拍的,鱼摊的油毡布变成抽象色块,而妇人弯曲的脊背恰好构成视觉支点,下次逛菜场别急着拍,先绕场地走三圈:高角度能简化杂乱背景,低角度则能让塑料袋飘出气球般的轻盈,何藩总说:"好照片要经得起裁剪",试试把拍完的照片上下各裁掉15%,往往会有意外惊喜。  
等待的哲学藏在哪张照片里?
《幻影》中电车与行人重叠的经典画面,其实用了双重曝光,但更值得琢磨的是他的等待:为捕捉人力车夫与摩登女郎的时空交错,他在中环十字路口守了八天,现在连拍模式让我们容易变得贪婪,何藩却证明——好照片不是抢来的,是算准了光线角度、人流密度,甚至预判了下一秒会有人弯腰系鞋带,下次拍摄前,不妨先观察环境十分钟,你会发现最好的构图往往出现在耐心耗尽后的三十秒。


 OceanWaveDream
 OceanWaveDream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