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是用光线作画的视觉语言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手指第一次按下快门时,很多人以为只是"拍张照",但暗箱里发生的是一场光线的暴动,相机像贪吃的孩子,把眼前的光影囫囵吞进传感器,而摄影师要做的,是给这场暴动制定规则,比如拍摄逆光人像时,故意让阳光从模特发丝间漏进来,发梢就会变成熔化的金线——这比任何美颜滤镜都真实,有个反常识的现象:正午阳光越强,拍出来的照片反而越扁平,就像用100瓦灯泡直接照在煎饼上。
快门是时间剪刀的锋利程度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见过瀑布变成丝绸吗?1/1000秒的快门能把浪花冻成冰碴,而1/4秒就能让水流变成飘动的哈达,有次在夜市拍炸油条,发现用1/500秒定格油花飞溅的瞬间,那些油滴居然组成了星座图案,但慢门拍摄时有个陷阱:三脚架再稳,如果忘记关防抖功能,反而会让照片糊得像隔夜豆浆,这就像穿着溜冰鞋练书法,技术越先进越容易弄巧成拙。
构图是给视觉修建高速公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看某些照片会觉得眼睛"堵车"?可能因为画面里电线杆长在了人物头顶,有次教邻居拍全家福,发现只要让他们从"排队领工资"的站姿,改成围成三角形,照片立刻有了温度,三分法构图就像包饺子,馅料(主体)得放在皮(画面)的黄金位置,但偶尔故意把主体怼在边缘,反而像咬到饺子边时意外尝到硬币——这种惊喜感就是破格构图的魅力。
后期是给照片做不露痕迹的整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调色像给照片输血,拉曲线时如果下手太重,天空蓝得会像劣质牛仔裤,有张雪景原片灰得像旧棉絮,把黑色色阶右移5%后,树枝突然有了水墨画的骨力,但过度锐化会让照片长出"噪点痘痘",就像往老照片上撒胡椒面,最考验功夫的是局部调整,要像眼科医生做近视手术那样,只修改该动的地方,毕竟没人希望自己的肖像照里,瞳孔亮得像汽车大灯。
摄影器材是延长感官的机械义肢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用200mm长焦镜头拍月亮时,恍惚觉得自己在给夜空做穿刺,但设备越专业越容易陷入悖论:背着十斤器材爬山,最后可能只用手机拍了张野花,见过用饼干盒做的针孔相机吗?它拍出的晕影效果,比万元镜头刻意模仿的复古滤镜更诚恳,再贵的相机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就像买最好的钢笔也写不出《兰亭序》,关键看谁握着机器。


 SnowflakeWonder
 SnowflakeWonder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