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是凝固时间的魔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按下快门的瞬间,像是从河流中舀起一瓢水——你永远无法两次捕捉完全相同的画面,去年在西湖边拍晨雾,刚调好参数,船夫划桨激起的波纹就让倒影碎成金箔,这种不可复制的偶然性,让我开始理解布列松"决定性瞬间"的深意,技术参数可以背,但真正的好照片往往诞生于参数表之外,比如清晨5点37分,当光线的角度刚好能让柳枝在雾中显出毛边的那一刻。
相机是我观察世界的第三只眼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自从养成随身带相机的习惯,连买菜路上都会不自觉地寻找构图,有次在菜场发现卖豆腐的老伯切块时,手腕转出的弧度和木板上方形的豆腐形成几何对比,这种视觉敏感度是手机拍摄培养不出来的,取景框强迫我们做减法:当你想同时拍下晚霞、飞鸟和电视塔时,最后得到的往往只是张明信片式的风景;而专注拍电线上一只理羽毛的麻雀,反而能让观众听见羽轴摩擦的声响。
后期处理是照片的第二次呼吸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有人说直出才是真实,但暗房时代的大师们早就用遮挡技法调整影调,去年拍的一组工业废墟,原片灰蒙蒙的像蒙着纱,通过分离色调把锈迹处理成暖橙色,混凝土保留冷调,画面突然有了温度对比,这就像炒青菜最后淋的那勺热油——技术不该掩盖本质,但能让本质更鲜明,关键要像老厨师把握火候,知道什么时候该停手。
摄影教会我与不完美和解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最贵的镜头也追不回飞走的白鹭,三脚架再稳也拗不过突然的大风,有次在敦煌等日落,沙尘暴让所有计划泡汤,却意外拍到夕阳在风沙中化成一颗颤动的咸蛋黄,这些"失败"的素材后来反而成了最受欢迎的系列,现在遇到突发状况,我会想起那个卖糖画的老人说的话:糖浆滴在案板上,就顺势画只小蝴蝶。
照片是留给未来的时间胶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整理十年前拍的夜市照片,发现背景里举着棉花糖的小女孩,现在应该已经上大学了,那些无意间拍到的街角报刊亭、老式绿皮公交车,都成了城市变迁的考古层,最近特意去重拍同一个机位,新照片里玻璃幕墙映出的云,和旧照中瓦房上真实的云叠在一起时,突然明白了为什么有人说摄影师是时间的守夜人。


 忆起江南水乡
 忆起江南水乡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