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照更强调职业属性的表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很多人第一次拍形象照时,会疑惑为什么摄影师总让摆出双手交叉的姿势,这其实就像厨师穿制服、医生戴听诊器一样,通过肢体语言强化职业特征,我曾给一位律师客户拍摄,要求他单手扶西装领口——这个动作既能展现挺拔感,又暗含"把握分寸"的职业隐喻,而个人写真里,你反而会看到模特随意地撩头发或靠墙瘫坐,这些生活化动作在形象照里绝对会被摄影师喊停。
个人写真追求自然光影的叙事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有位客人拿着网红写真集来问我:"为什么她们的照片像有故事?"秘密在于光影的"不完美",比如下午四点斜射进窗户的光线,会在脸上投下睫毛的阴影,这种细微的明暗变化比影棚的环形灯更有温度,有次我在老巷子拍少女写真,故意让斑驳的墙影落在模特裙摆上,后期再加强阴影的颗粒感,成片就像截取了某个电影片段,但形象照要是这么拍,客户准会投诉"脸上阴影太脏"。
妆发造型决定两种拍摄的走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化妆师常开玩笑说:"形象照的修容要像盖公章,写真修容要像画水墨。"拍银行高管时,我们会用发胶把每根发丝都固定得像财务报表般整齐,睫毛膏都只敢用棕色,但拍个人写真时,反而会故意保留碎发,甚至用喷雾制造"刚起床"的蓬松感,有次给摇滚乐手拍宣传照,化妆师直接用手指蘸眼影往他脸上抹,这种"粗糙感"放在形象照里就是重大事故。
后期修图的尺度差异最明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客户总问:"能不能把我写真修得像形象照那样精致?"这就像要求把家常小炒做出米其林摆盘,形象照的皮肤要修得像抛光的瓷器,连衬衫褶皱都要用PS拉出绝对对称的线条,但写真的修图师可能会保留笑纹,甚至故意留下镜头炫光,我电脑里存着两个版本的预设:一个叫"董事长模式"——连瞳孔反光点都要对齐;另一个叫"故事模式"——反而要添加噪点制造胶片感。
拍摄场地的选择暗藏玄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见过有人在咖啡厅拍形象照翻车的吗?木质桌椅和暖光灯虽然温馨,但拍出来像在给饮品店打广告,正经形象照需要纯色背景墙或几何线条的空间,就像法庭需要肃穆的背景来加持权威感,相反,个人写真最爱"不正经"场地:我拍过在菜市场穿礼服裙的,在废旧工厂抱毛绒玩具的,这些违和感恰恰构成了记忆点,但要是用在形象照上,效果堪比把简历印成漫画书。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