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摄影作品

风光摄影的理解,光影之间,探索风光摄影的艺术与哲学

风光摄影需要理解自然光的脾气清晨五点的山脊线为什么总泛着蓝调?这是因为日出前20分钟的"魔法时刻",短波光线在大气中发生瑞利散射,去年在黄山拍摄时,我特意用30…

风光摄影需要理解自然光的脾气

风光摄影需要理解自然光的脾气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清晨五点的山脊线为什么总泛着蓝调?这是因为日出前20分钟的"魔法时刻",短波光线在大气中发生瑞利散射,去年在黄山拍摄时,我特意用300mm长焦压缩云雾,发现冷色调的层次比广角镜头更细腻,但新手常犯的错误是盲目追求"黄金时刻",其实阴天的漫射光更适合表现蕨类植物的绒毛质感,就像用纱帘柔化后的台灯。

构图要学会与地理特征对话

构图要学会与地理特征对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面对张家界的砂岩峰林,多数人会本能地用三分法构图,但当我蹲下来让前景的鹅掌楸落叶与远山形成大小对比时,画面突然有了叙事感,这就像用望远镜看戏——既要有主角特写,也不能少了舞台布景,遇到平缓的草原时,不妨试试1:2.35的宽画幅比例,让蜿蜒的牧道成为天然引导线。

器材选择要像中医把脉

为什么拍海景时老法师都带ND1000滤镜?去年在霞浦滩涂,我目睹了10档减光镜如何把浪花熬成丝绒,但拍雪山星空时,三脚架的稳定性比滤镜更重要,就像煮粥要用砂锅慢炖,有个反常识的现象:高原拍摄反而要减少UV镜,因为紫外线本身能增强空气透视感。

后期处理是在还原肉眼记忆

后期处理是在还原肉眼记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很多人抱怨屏幕上看不到拍摄时的震撼,其实问题出在动态范围压缩,处理青海湖照片时,我用亮度蒙版单独提亮经幡的阴影部分,就像给旧油画做局部清洗,但要注意,饱和度过高会让雪山像塑料模型,这和做菜猛加味精是一个道理。

天气突变反而是创作契机

在坝上草原遭遇雷雨时,我迅速换上防水罩拍摄闪电,雨停后出现的低空碎云,比晴天的积云更有戏剧性,这种意外就像炒菜时的锅气——计划外的焦褐感反而成就美味,关键要提前设置好1/15秒左右的快门速度,让雨丝拉成银线。

本文源于网友整理,不代表爱摄像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若作品存在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