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适合的镜头拍摄人物头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85mm定焦镜头常被称为"人像王",但用24mm广角贴近拍摄会产生夸张的鼻梁效果,这种戏剧性变形适合特定创作,我曾用50mm镜头在咖啡馆拍摄,发现背景虚化不足时,反而能保留环境叙事感,关键要思考:你想让观众第一眼看到什么?是睫毛的颤动,还是人物与空间的关系?就像选择望远镜还是放大镜观察树叶,焦距决定了你讲述故事的方式。
光线怎样塑造面部立体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正午顶光会在眼窝投下深影,就像用刻刀雕琢面部轮廓,有次拍摄老人肖像时,故意让西晒阳光从侧窗切入,皱纹里的阴影突然变成时光的等高线,但新手常犯的错误是过度依赖环形灯——那均匀得如同超市冷藏柜的光线,会让人脸失去地理特征,试试这个实验:用手电筒从不同角度照苹果,观察那些随着角度变化的明暗交界线,人脸亦是如此。
为什么背景能改变头像气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纯色背景墙像考场般令人紧张,而虚化的菜市场背景却能激活人物烟火气,曾有个拍摄对象在白色幕布前表情僵硬,直到让他靠着生锈的铁门,手指无意识摩挲门环时,整个人的生命力突然苏醒,背景如同对话中的沉默——它不说话,却参与叙事,下次不妨先问自己:这个人的灵魂住在怎样的环境里?是图书馆的寂静,还是摩托车修理铺的油污?
捕捉瞬间表情需要多少耐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专业模特能在快门声中切换表情,但普通人真实的微表情像受惊的鱼——在你按下快门的0.5秒前就溜走了,有次给作家拍肖像,连续三小时对话后才捕捉到他谈到童年时突然松弛的嘴角,这就像等待蜂鸟悬停的刹那,你必须让相机成为身体的自然延伸,建议开启连拍模式时,同时关闭那烦人的电子音效,真正的表情往往诞生在拍摄对象忘记镜头的时刻。
后期处理应该保留多少瑕疵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完全磨平的皮肤像被保鲜膜包裹,而刻意保留的晒斑反而成为记忆坐标,有位舞蹈演员坚持要留下锁骨上的疤痕,那是她十年前手术留下的生命记号,修图时不妨像修复古画——不是掩盖岁月痕迹,而是让重要的细节从噪点中浮现,当你在电脑前犹豫是否去掉那根飘散的发丝时,想想这个画面:清晨阳光里,那根发丝是否曾轻轻划过爱人的脸颊?


 WindChimeMelody
 WindChimeMelody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