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线条需要引导观众视线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有些建筑照片让人一眼就注意到主体?关键在于线条的掌控,拍摄上海外滩的万国建筑群时,故意将汇丰银行大楼的穹顶斜角对准海关钟楼的尖顶,两组曲线在画面中形成隐形的箭头,这种构图不是巧合——蹲守了四十分钟,等到观光巴士驶过时,车灯轨迹恰好补全了地面缺失的引导线,钢筋混凝土的棱角比人体曲线更难驯服,要像指挥交响乐那样安排每个元素的位置。
玻璃幕墙会欺骗测光系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你在陆家嘴拍摄环球金融中心时,是否发现修图时总得拼命拉回暗部细节?现代建筑的玻璃外墙就像多面镜子,晴天时会同时反射三四个不同方向的光源,有次拍摄时,相机直方图像被切掉头的山峰——高光溢出而暗部死黑,后来改用点测光对准幕墙接缝处,再手动减两档曝光,终于让建筑表面的钢架结构浮现出来,这就像煮汤时尝咸淡,不能只看表面飘着的油花。
晨昏光线能雕刻建筑轮廓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专业摄影师总在日出前架好三脚架?尝试拍摄苏州博物馆的粉墙黛瓦时就明白了,清晨六点的低角度光线像把刻刀,贝聿铭设计的菱形窗格会在内墙上投下几何阴影,而正午拍摄的同一角度就像张褪色的明信片,有次为了拍出豫园屋檐的起翘弧度,特意等到冬至前后——那时太阳轨迹最低,瓦当上的花纹能被拉出三倍长的影子,建筑摄影是用光影做雕塑。
恶劣天气藏着特殊质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暴雨天为什么要给相机穿雨衣出门?黄浦江对岸的东方明珠塔在雾霾天会变成水墨画里的淡影,而台风过境时,金茂大厦的玻璃幕墙会变成流动的汞柱,去年七月拍南浦大桥时遇到雷暴,乌云像漏墨的砚台,反而让螺旋引桥的曲线更具张力,这种时刻自动白平衡会彻底失灵,需要手动调到2800K才能还原那种世界末日的金属光泽,建筑最动人的表情恰恰出现在它被天气折磨时。
无人机视角需要重新构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航拍时总发现建筑群变成乐高积木怎么办?在200米高空俯瞰静安寺,传统三分法构图会让金顶淹没在写字楼群里,后来改用"嵌套式构图"——让寺庙的方形基座与周围环形天桥形成同心圆,意外获得了佛经里"须弥藏芥子"的意境,注意无人机的24mm镜头会产生夸张透视,最好在起飞前用卫星地图模拟机位,就像下棋要先看十步,当垂直俯拍时,记得让建筑阴影成为构图的一部分,那是大地在帮你描边。


 SunshineSoul
 SunshineSoul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