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参数设置决定画面质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同样的场景,别人拍的照片层次分明,你的却像蒙了层雾?关键在于光圈、快门、ISO的配合,比如拍摄黄昏人像,若直接开自动模式,相机可能拉高ISO导致噪点爆炸,正确做法是手动调大光圈(如f/2.8)虚化背景,快门速度控制在1/200秒以上防抖,ISO尽量压到800以下,上周社团外拍时,小李用这套参数拍出了头发丝被夕阳镀金的特写,而用自动模式的小王只得到一张灰蒙蒙的废片。
构图法则需要活学活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三分法"不是万能药!上周拍摄校园樱花时,老张固执地把树干卡在九宫格交叉点上,结果画面死板得像证件照,其实当遇到对称场景(比如图书馆玻璃倒影),完全可以打破常规用居中构图,遇到动态元素(如飞鸟)时,反而要在运动方向预留空间,构图是服务主题的工具,就像炒菜放盐——菜淡了加盐,咸了就得加水,哪能死守调料表?
光影捕捉考验观察耐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你知道清晨6点的教学楼转角会形成天然反光板吗?上周三我们特意蹲点,利用白墙反射的柔光给模特补光,比用反光板更自然,阴天也别急着收相机,试试寻找雨洼里的倒影,或者让模特举把透明伞——雨滴在伞面折射的光斑比任何滤镜都梦幻,好光线像捉迷藏的孩子,得猫着腰去找,而不是站在操场中间等它撞上来。
后期处理要把握分寸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见过把晚霞调成荧光粉的灾难吗?后期就像化妆,粉底该遮瑕还是留点毛孔,得看具体需求,比如拍复古胶片风,可以适当保留噪点;但若是商业静物图,就必须用PS的"内容识别"擦掉传感器灰尘,建议新手先用Lightroom的"自动"功能打底,再手动微调,上周小陈把一张过曝的荷花图救回来了,秘诀就是只动阴影滑块,绝对不碰饱和度。
主题策划比技术更重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你们拍的"校园四季"总像明信片?问题出在缺少故事性,上个月我们以"课桌文化"为主题,专门拍摄刻满公式的旧课桌、抽屉里褪色的课程表,比单纯拍建筑更有温度,下次拍摄前先问自己:这个画面除了"好看",还能不能让人联想到翻书声、粉笔灰?好照片应该像留声机,按下快门时把当时的声响也封存进去了。


 StarlightHope
 StarlightHope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