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需要先明确拍摄主题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举起相机前,很多人会犯一个错误——看到什么就拍什么,这就像走进超市不列清单,最后买回一堆用不上的东西,上周我拍公园荷花时,发现有人对着枯萎的莲蓬连按快门,问他想要什么效果,他却说"觉得镜头能自动识别",其实相机比人笨,你得先想清楚:是要表现残荷的禅意?还是记录昆虫觅食的生态?主题明确后,连手机拍摄都会变得有目的性。
光线会直接绑架你的画面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中午拍人像总得到满脸油光的照片?这不是相机的问题,有次帮朋友拍亲子照,他们坚持要在正午阳光下拍摄,结果孩子的眼睛眯成缝,影子把脸部割裂成地图板块,后来改到树荫下用反光板补光,皮肤立刻通透起来,侧光适合强调纹理,逆光能勾轮廓,漫射光最保险,就像炒菜要控制火候,光线的角度和强度决定了作品的生熟程度。
构图是场视觉拔河比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同样的景点,有人拍出来像明信片,有人拍得像监控截图?去年在黄山观景台,看见两个摄影师并排拍云海:一个把山峰塞满画面,另一个留了三分之二的天空,前者像被山压得喘不过气,后者却让云海有了流动的空间,九宫格线不是装饰品,当你把主体放在交叉点上,画面突然就呼吸顺畅了,就像端汤碗不能太满,留白才是高级的克制。
后期处理要像中医把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见过有人把饱和度拉到像卡通片吗?过度修图就像浓妆艳抹,反而暴露不自信,处理一张夜景照片时,我发现提亮暗部后,原本的月光氛围全消失了,后来只微调了高光部分,保留阴影里的神秘感,修图软件不是美颜相机,它应该是听诊器——先观察直方图这个"心电图",再对症下药,有时候动5个参数不如找准1个关键点。
拍摄后的整理比拍摄更重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拍完就丢进硬盘吃灰?这就像买菜回家不整理冰箱,上个月整理三年前的旅行照片,发现30%是模糊的重复镜头,现在我会当场删废片,用"日期+地点+主题"重命名文件,有个摄影师朋友更绝——他给每张保留的照片写拍摄备忘录,连当时的气温都记录,这些细节在未来某天,会让照片突然活过来。


 Cool酷影
 Cool酷影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