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摄影作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你需要注意光线的方向
光线是照片的灵魂,但很多人举着手机就拍,结果要么人脸黑得像锅底,要么背景亮得刺眼,早晨和傍晚的斜射光最适合拍人像,这时候光线温柔,影子也不会太生硬,中午顶光拍食物?那简直是灾难——碗里的汤面会反光成一片惨白,而配菜却躲在阴影里,试试把餐盘挪到窗边,让光线从侧面打过来,葱花和辣椒油立刻就有了立体感。
背景杂乱会毁掉好照片
明明拍的是孩子玩滑梯,结果照片里电线杆从脑袋上“长”出来,垃圾桶还抢镜,这种错误太常见了,有个取巧的办法:蹲下来用天空当背景,或者贴近主体让杂乱的背景虚化,拍早餐咖啡时,把调料瓶推到画面外,桌布皱褶抚平,画面马上高级三倍,垃圾桶盖上的污渍永远不会成为艺术。
手机也能拍出景深效果
总有人说“手机拍不出单反的虚化”,其实打开人像模式,让主体和背景保持一米以上距离,效果立竿见影,拍路边的野花时,手指长按屏幕对焦,背景的自行车棚就化成了色块,不过要当心:手机算法偶尔会犯错,可能把猫耳朵也虚化掉,这时候往后退半步,让识别框完全框住主体,问题就解决了。
动态场景要预留空间
拍跳广场舞的大妈,如果人物紧贴画面边缘,看起来就像要撞墙,在运动方向留出空白,照片才有呼吸感,孩子荡秋千时,别等荡到最高点才按快门——提前留好上升空间,裙摆扬起的弧度会更生动,拍街头自行车流也是同样道理,车头前方的留白能让观众想象接下来的轨迹,这种“未完成的动作”往往比静态画面更有故事性。
后期不是万能的解药
看到有人用滤镜把阴天强行P成晚霞,天空紫得像中毒,还不如原片的真实感耐看,调色时先把曝光拉正,别急着加饱和度——过度鲜艳的草莓会像塑料模型,修图软件能补救白平衡失误,但救不回失焦的主体,与其后期拼命锐化,不如拍摄时多花三秒擦干净镜头油膜,这个习惯能让成片率提高50%。


 Joy欢乐颂
 Joy欢乐颂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