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人如何用镜头捕捉诗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按下快门的瞬间,其实是在和光线玩捉迷藏,很多人问:"为什么同样的场景,有人拍得像明信片,我的却像超市传单?"关键在于观察的耐心,比如拍摄雨后的蜘蛛网,若只对准中心猛拍,得到的只是几根反光的丝线;但若蹲守二十分钟,等微风将水珠摇摇欲坠的刹那,镜头里便有了"珍珠项链缀在银河"的错觉,这种等待,和诗人推敲字句时反复揉皱稿纸的过程异曲同工。
构图法则与破格之间的舞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三分法则是老生常谈,但真正的好照片常诞生于规则被打破时,就像写十四行诗的诗人突然在第十三行转韵,拍摄古镇时若死守引导线构图,可能只会得到千篇一律的旅游照,有次在徽州,我故意将马头墙压在画面左下角,让右上角大片留白处飘着半只风筝——这种失衡反而让静态建筑有了"欲说还休"的张力,构图是盛诗的器皿,但诗意往往从器皿的裂缝里渗出来。
快门速度是时间的修辞手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1000秒能凝固飞鸟,30秒能让海浪变成雾霭,这和诗人选用顿号还是破折号同理,去年拍黄河壶口瀑布,试遍各种参数后发现:用1/15秒拍摄时,飞溅的水珠既不是僵硬的冰锥,也不是模糊的棉絮,而是像李白诗中"飞湍瀑流争喧豗"的具象化,这种"临界速度"的寻找,需要像校对诗歌韵脚那样反复试验——快一点就失了气势,慢一点又太过绵软。
后期调色如同推敲字词的平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有人觉得调色作假,但暗房时代的道格·麦凯恩说过:"底片是乐谱,放大才是演奏",处理一张秋林照片时,把黄色往橙色调了5%,突然就有了"树树皆秋色"的苍劲,这就像把"枯叶"改成"赭蝶",虽是一字之差,意境却从生物学标本变成了舞蹈着的生命,但切记别像写打油诗那样滥用滤镜——饱和度拉到满的夕阳,比押不上韵的顺口溜还令人尴尬。
拍摄瓶颈期要像诗人采风般生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相机变成冰冷的机器,不妨学王维去终南山"行到水穷处",有个月我天天拍城市夜景,直到某天在菜场发现:鱼贩刀尖上的鳞片在晨光里闪烁,比任何霓虹都耀眼,这种转机往往藏在"不摄影"的时刻,就像诗人总在洗澡时冒出佳句,试着用买镜头的钱去坐趟绿皮火车,或许在硬座车厢晃动的光影里,藏着比摄影论坛更生动的教程。


 FlowerFieldBliss
 FlowerFieldBliss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