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圈决定了画面的虚实层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同一场景下,有些照片背景模糊得像融化了的奶油,有些却连远处电线上的麻雀都一清二楚?秘密藏在镜头里那片可伸缩的"瞳孔"——光圈上,f/1.8的大光圈能让背景虚化到认不出自家小区,适合突出人像或静物;而f/11的小光圈拍摄风景时,连三十米外的野花蕊都能数清,但别急着把光圈开到最大,过浅的景深会让猫咪的胡须尖和鼻头无法同时清晰,这时收两档光圈到f/4反而更实用。
快门速度是时间的雕刻刀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拍摄奔跑的狗子总得到一团毛茸茸的残影?这得怪快门速度偷懒了,1/1000秒能凝固浪花飞溅的瞬间,而1/30秒会让车灯拉出丝绸般的轨迹,有个反常识的现象:用长焦镜头时,哪怕你站着不动,安全快门也得比焦距倒数更快——200mm镜头至少用1/250秒,否则呼吸的轻微晃动都会让照片像隔了层毛玻璃,下次拍晚会试试1/80秒配合三脚架,既能抓住舞者腾空的刹那,又能让背景灯光晕染出梦幻光斑。
ISO像深夜偷吃的零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光线不足时调高ISO确实能救急,但代价就像熬夜后脸上的痘痘——噪点,现代相机ISO1600以内还算"皮肤光滑",到了6400就开始出现彩色噪点,像老电视的雪花屏,有次在博物馆用ISO12800偷拍青铜器,回家发现纹饰细节全被噪点啃成了马赛克,其实可以换个思路:与其死磕ISO,不如找个窗台当天然柔光箱,用ISO400配合慢快门,画质干净得像刚摘的莲藕。
曝光补偿要懂得讨价还价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相机测光系统像实诚的菜场摊主,看见穿白衣服的顾客就自动多称二两(过曝),遇到黑衣顾客又偷偷抹零(欠曝),拍雪景时+1.5档曝光才能还原纯白,而黑色钢琴特写可能要-1档避免变成灰溜溜,有次拍逆光人像,相机拼命提亮背景导致人脸黑如锅底,这时锁定曝光对着面部测光,再重新构图,比后期拉阴影自然得多——就像煮泡面时先尝汤再调味,比事后加料更精准。
三要素是联动的跷跷板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三个参数像幼儿园的跷跷板,动一个就得调整其他两个来保持平衡,想要大光圈虚化?快门就得加快防止过曝;追求慢门车轨?必须降低ISO配个小光圈,雨天拍窗边咖啡杯,我用f/2.8+1/125秒+ISO800的组合,既保留了玻璃上的雨滴纹理,又让远处书架朦胧成色块,记住没有万能配方,就像炒菜放盐,得看食材分量灵活调整。


 沉醉清风怀抱
 沉醉清风怀抱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