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线决定了照片的质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同样的场景,专业摄影师拍出来层次分明,而你拍的却像蒙了层灰?关键在于对光线的驯服,清晨的斜射光能给建筑镀上金边,但正午的顶光会把人的鼻影拍成黑三角,试着用窗帘柔化窗户光,逆光时打开手机补光灯——不是直接照脸,而是对准白色天花板形成漫反射,光线像调音台,硬光像重金属般强烈,柔光则像小提琴协奏曲般细腻。
快门速度是时间的魔术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拍小朋友总糊片?瀑布拍不出丝绸感?这其实是快门在作祟,1/500秒能凝固飞鸟翅膀,1/30秒能让车灯拉出炫光轨迹,下次拍喷泉时,试着把相机架在石栏上,用1/4秒慢门,你会发现水流突然变成了缠绕的白色飘带,但要注意,手持拍摄时快门速度别低于焦距倒数,比如50mm镜头至少要1/50秒,否则连呼吸都会让画面发虚。
构图需要打破常规思维
为什么旅游照总像证件照?因为多数人把主体傻愣愣塞在正中间,试试看,拍咖啡馆时让门框形成天然画框,拍塔尖时故意只取三分之一,黄金分割点不是数学考试,把人物眼睛放在井字线右上交叉点,画面瞬间就活了,遇到对称建筑别死板居中,稍微侧移两步,让前景的树枝形成对角线,照片就有了呼吸感。
白平衡能改变照片情绪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晨雾拍出来总发蓝?餐厅美食照黄得像隔夜菜?这是白平衡在捣鬼,钨丝灯模式下拍雪景会泛蓝,就像给画面开了冷气;阴天模式拍日落则会吞掉晚霞的暖意,下次遇到烛光晚餐,别用自动模式,手动调到2500K,你会发现餐盘里的牛排突然变得鲜嫩多汁,而背景的暗部会泛起油画般的琥珀色。
镜头焦距是空间变形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用广角镜头拍人像总显脸大?长焦拍风景缺乏冲击力?这就像用望远镜看油画,28mm镜头拍集体照时,边缘的人会莫名胖三圈;而200mm长焦压缩空间,能让远山紧紧贴在人物背后,街头抓拍时试试35mm,这个焦距最接近人眼视角,拍出来的故事感就像悄悄掀开了现实的一角。


 忆起江南水乡
 忆起江南水乡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