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如何帮你抓住决定性瞬间
很多人抱怨拍不出"有故事感"的照片,其实问题常出在快门时机,比如拍摄孩子吹泡泡时,若等到泡泡完全离开吹管才按快门,画面就少了张力,试试在泡泡将离未离时连拍三张——第一张记录吹管与泡泡的粘连感,第二张捕捉气泡刚分离的晶莹,第三张留给泡泡飘起的动态,相机的高速连拍功能就像钓鱼时的抄网,提前准备才能兜住转瞬即逝的精彩。
光圈怎么控制画面的呼吸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总有人疑惑为什么同样的景色,别人拍得像油画而自己的像说明书,观察你早餐的咖啡杯:当眼睛紧盯杯口时,周围桌布会自然虚化,这就是f/1.8大光圈的成像原理,拍摄公园长椅时,若把光圈调到f/2.8对准第三块木板,前景的蒲公英和背景的树丛会自动变成色块,但拍集体照时要改用f/8,否则后排人的耳朵可能和前排人的鼻子不在一个焦平面上。
白平衡为什么能改变照片情绪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阴天拍的食物总像隔夜菜?试试把白平衡从"自动"调到"阴影"模式,这就像给房间换灯泡,暖光让蛋糕看起来更松软,冷光使海鲜显得更新鲜,某次拍摄婚礼蛋糕时,现场钨丝灯让奶油泛黄,手动设置5500K色温后,蛋糕立刻还原出本来的雪白色,清晨拍湖面用"阴天"模式,夕照拍枫叶反而该选"荧光灯"。
构图线框何时该打破规则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教科书说要把主体放在九宫格交叉点,但拍摄悬崖边的枯树时,故意把它压在画面最左侧,留出大片雾海反而更有孤寂感,就像插花时突然把主枝斜出瓶口,失衡反而创造张力,下次遇到对称式建筑,先按三分法拍一张,再故意把穹顶怼在正中央——对比两张效果你会明白,构图规则更像是安全绳,熟练之后不妨偶尔松手。
长曝光怎样画出光的轨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手持拍夜景总像抽象派涂鸦?找堵墙靠住相机,设置2秒延时拍摄加4秒曝光,这个过程类似用毛笔蘸满墨汁后在宣纸上慢慢拖行,车灯会变成丝绸般的红绸带,有次在码头拍渔火,意外发现30秒曝光能把摇晃的船灯拍成星星点点的光斑,比肉眼所见更梦幻,拍摄流水用1/4秒快门能得到絮状效果,但拍烟花时要缩短到1/125秒才能凝固绽放瞬间。


 Fish鱼儿游
 Fish鱼儿游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