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照注意些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光线决定照片的质感
为什么同一场景,别人拍的照片通透有层次,你的却灰蒙蒙?问题往往出在光线上,正午阳光直射时,物体阴影生硬,适合拍建筑结构但不适合人像;日出后1小时或日落前1小时的"黄金时刻",光线柔和自带暖调,拍人像皮肤会显得细腻,遇到阴天别急着收相机,漫射光反而是拍摄静物的天然柔光箱——试试用白纸板补光,能让瓷器或食物的反光更自然。
构图需要视觉锚点
照片乱糟糟找不到重点?像整理房间一样给画面做减法,记住三分法不是铁律而是工具:把地平线放在上1/3线突出地面细节,放在下1/3线则强调天空层次,拍街头摄影时,等待行人踏入画面右下角的"视觉重音区",比居中拍摄更有故事感,遇到对称场景可以打破常规,比如拍故宫时故意让中轴线偏移5度,屋檐的阴影反而会形成动态引导线。
参数设置要动态调整
总听说"光圈优先适合新手",但拍运动会为什么总糊片?相机和开车一样需要换挡逻辑,光圈优先模式下,拍樱花特写用f/2.8虚化背景,但切换到快门优先时,拍飞鸟至少要用1/1000s冻结动作,ISO不是洪水猛兽,在昏暗的博物馆里,宁愿开高ISO保留细节,也比开闪光灯破坏氛围强,记住白平衡的"雪地陷阱":自动模式在雪景中会偏蓝,手动调到5500K才能还原雪的白皙。
设备要为人眼做延伸
三脚架真是风光摄影的必需品吗?其实手持拍摄也有妙用,尝试把相机搁在石头上用2秒延时自拍,慢门流水会比架三脚架拍得更灵动,广角镜头拍建筑时,蹲下把相机贴地向上仰拍,比站着拍更能强化视觉冲击,别被手机厂商的"一亿像素"迷惑,清晨的露珠用老款50mm定焦拍,比手机数码变焦后的画质细腻十倍。
后期是二次创作
为什么修完图总感觉怪怪的?像炒菜放盐一样,后期也要讲究分寸,拉高阴影时同步降低黑色阶,能避免画面发灰;用局部调整工具压暗过亮的天空,比直接套滤镜更自然,记住jpg文件如同煮熟的鸡蛋——过度调整会出现色阶断裂,而RAW格式就像生鸡蛋,能给白平衡留下补救空间,裁切构图时,保留原始比例外的多余像素,给不同平台发布留调整余地。


 青春舞动旋律
 青春舞动旋律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