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光线是摄影的第一道门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同样的场景,有人拍得通透立体,有人却灰暗扁平?关键在于对光线的理解,清晨的侧光能勾勒建筑的轮廓,正午的顶光却会让模特眼窝变成黑洞,试着在阳台摆个苹果:顺光时色彩饱和但缺乏层次,逆光时果皮纹理会透出琥珀般的光晕,相机不像人眼能自动调节动态范围,遇到大光比场景时,要么用反光板补暗部,要么干脆拍摄剪影——就像炒菜要懂得何时猛火何时收汁。
构图是视觉的语法规则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总有人说"我拍得不够高级",其实问题常出在构图的随意性上,三分法不是铁律但确实是拐杖,试着把西湖的断桥放在右三分之一线,留出水面倒影的空间,遇到杂乱的集市怎么办?学苏州园林"借景",用前景的箩筐框住远处叫卖的商贩,记住黄金螺旋和引导线都是工具,就像包饺子要会捏褶,但最终目的是让馅料不漏——好构图的核心是让视线自然停留在主体上。
快门速度是时间的雕刻刀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拍瀑布该用1/1000秒凝固水花,还是1/4秒拉出绸缎效果?这取决于你想讲述的时间故事,拍孩子踢球,低于1/500秒会拍成模糊的残影;而拍夜间车流,三脚架上30秒的曝光能让车灯化作彩虹溪流,有个实验很有趣:用同一朵蒲公英,1/2000秒能冻住飘散的绒毛,1/15秒却能拍出风的轨迹,就像煮溏心蛋,短则流心,长则凝固,关键看你要什么口感。
后期是底片的第二次曝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有人抵触修图,觉得"原片才真实",但暗房时代的大师们早就用遮挡技法调整影调,拉曲线不是造假,就像给老照片去霉斑;局部提亮不是作弊,如同给蒙尘的油画恢复光泽,试着处理一张雾霾天的故宫:适当增加去雾和纹理,檐角的脊兽立刻跃出画面,但切记别把饱和度拉到像卡通画——好比化妆,好的后期是让人看不出你动了手脚,只觉得"这照片看着舒服"。
观察力比设备更重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老摄影师用手机也能出大片?他们懂得在平凡中发现几何美,雨天路面的油彩反光、旧墙剥落的斑驳、菜场鱼鳞的排列——这些都不需要长枪短炮,只需要保持"摄影眼",下次逛公园时,试着蹲下来拍落叶:蚂蚁视角下的梧桐叶,会变成金色沙漠,摄影终究是心境的显影液,就像同样的食材,有人能炒出镬气,有人只会煮成糊粥。


 Angel天使心
 Angel天使心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