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线决定了画面的质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同样的场景,别人拍出来像油画,你拍出来却像草稿?关键往往在光线,正午的硬光会在人脸投下生硬的阴影,试试侧逆光——让阳光从模特左后方45度斜射过来,发丝会泛起金边,皮肤瑕疵也被柔化,遇到阴天别急着收相机,漫射光反而是拍摄静物的天然柔光箱,瓷器或水果的质感会被均匀照亮。
快门速度是时间的雕刻刀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拍飞鸟总是糊成一片?1/1000秒的快门能凝固翅膀扇动的瞬间,但瀑布就该用1/4秒让水流化作丝绸,有个反常识的现象:手持拍摄时,焦距的倒数才是安全快门——50mm镜头至少用1/50秒,但开启防抖功能后可以冒险降到1/25秒,快门速度不只是技术参数,它决定了你想让观众看到时间流动的哪个切片。
构图需要制造视觉冲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把主体放在正中央?这像把糖直接倒进嘴里,太直白,试试三分法构图时,让模特的视线方向留出两倍空间,画面会呼吸,更高级的是对角线构图——倾斜的栏杆引导视线贯穿照片,就像用筷子夹起食物时的动态平衡,遇到杂乱的背景怎么办?蹲下来用天空做画布,或者贴近前景的花朵形成天然画框。
对焦失误能变成艺术语言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自动对焦总锁定在错误的位置?不妨故意让前景虚化成一团色块,背景的霓虹灯就会融化成交响乐,拍摄运动物体时,切换到连续对焦模式并半按快门追踪,这和钓鱼时保持鱼线张力的原理异曲同工,手动对焦镜头的阻尼感就像在拧老式收音机旋钮,当睫毛在取景框里突然清晰的那一刻,你会听见画面"咔嗒"合上的声音。
后期是显影而非造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调色后总像隔了层滤镜?动饱和度前先拉曲线:把暗部锚点上提5%,像揭开蒙在画布上的纱,高光压缩技巧能让云层细节重生,就像泡发的木耳恢复饱满,RAW格式不是免死金牌——过曝两档的惨白天空,再厉害的软件也救不回来,这和在厨房烧焦的菜没法补救是一个道理。


 JasmineBreeze
 JasmineBreeze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