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摄影需要选择合适的拍摄器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许多刚接触鸟类摄影的朋友常问:"用手机能拍鸟吗?"答案是可以尝试,但效果有限,野生鸟类通常距离较远且动作迅捷,建议使用200mm以上的长焦镜头,比如拍摄白鹭捕食时,EF 100-400mm镜头配合1.4倍增距镜,能在15米外清晰定格翅膀展开的瞬间,不过要注意,超长焦镜头就像钓鱼竿,越长越容易受抖动影响,三脚架和防抖功能缺一不可。
掌握光线方向决定羽毛质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专业摄影师总在清晨蹲守?因为侧逆光能让鸟羽产生金属光泽,去年在洞庭湖拍天鹅时,下午三点顶光拍摄的羽毛像蒙了层白纱,而早晨七点逆光下的飞羽则呈现出半透明的琥珀色,记住一个矛盾点:虽然顺光容易曝光准确,但逆光才能展现羽毛的层次感,这时需要手动增加1-1.5档曝光补偿。
预判行为比追焦更重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拍摄翠鸟入水的成功率为什么低?关键在动作预判,观察发现,翠鸟俯冲前会先低头三次,第三次就是按下快门的信号,这就像等公交车,熟悉路线的人不会死盯着来车方向,建议新手先花20分钟观察鸟类行为规律,比盲目连拍省电又高效,设置相机时,用AF-C追焦配合3张/秒的低速连拍,反而比10张/秒的"扫射"更容易抓到决定性瞬间。
后期处理要保留自然特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有人把红嘴鸥的喙修成荧光色,这就背离了生态摄影的本意,正确的做法是:在Lightroom里用径向滤镜单独提亮眼部,就像给鸟戴了隐形眼镜,去年处理夜鹭照片时,发现过度锐化会让鳞状羽显得像塑料片,适当保留噪点反而更真实,最好的后期是让观众察觉不到后期,就像好厨师不会用味精掩盖食材本味。
隐蔽伪装考验摄影师耐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军用迷彩服不适合拍鸟?因为鸟类对不规则形状更敏感,在鄱阳湖拍摄时,穿着灰褐色冲锋衣躲在芦苇丛,比专业伪装帐更不易惊动候鸟,有个反常识的经验:静止不动的摄影师,30分钟后会被鸟类视为环境的一部分,曾为拍中华秋沙鸭,在零下5℃的浅滩趴了3小时,最终鸭子游到距镜头5米处——这印证了老话:最好的伪装是时间。


 Charm魅力者
 Charm魅力者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