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摄影学校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镜头下的壮美山河

如何用光影塑造地理杂志级画面清晨五点的黄山云雾里,三脚架必须扛住潮湿的冷空气,地理摄影最吃光的脾气——过曝的云海像打翻的牛奶,欠曝的岩壁又成了模糊的剪影,试试逆…

如何用光影塑造地理杂志级画面

如何用光影塑造地理杂志级画面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清晨五点的黄山云雾里,三脚架必须扛住潮湿的冷空气,地理摄影最吃光的脾气——过曝的云海像打翻的牛奶,欠曝的岩壁又成了模糊的剪影,试试逆光拍摄时用RAW格式保留暗部细节,后期拉回层次就像揭开蒸笼时的馒头褶皱,突然就立体了,晨昏的"黄金半小时"里,光比变化比股票曲线还快,提前测好三个曝光值才保险。

长焦镜头为何能压缩空间感

长焦镜头为何能压缩空间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怒江大峡谷拍垂直地貌时,200mm镜头把相隔三公里的傈僳族村寨和雪山压进同一画面,这种"空间折叠"的戏法其实有科学依据,当远景与中景存在明显比例差异时(比如山脚的梯田和山顶的雪线),长焦会削弱近大远小的透视,让不同距离的景物产生对话感,去年在塔克拉玛干拍胡杨,用400mm镜头把枯死的树桩和活着的树冠叠在一起,死亡与新生的对比比广角镜头直白拍摄更有隐喻。

地理摄影必须学会等待天气

地理摄影必须学会等待天气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纳木错湖边守了四天阴雨,终于在第五天傍晚等到乌云裂开一道缝,这种等待不是赌徒心理,要读懂云层移动速度与光线角度的关系,高原的积云往往在午后两点开始表演,但真正的好光可能出现在它们被风吹散的十分钟里,带本《云与大气现象》当工具书,比多带块电池实用——认得出卷积云和层积云的区别,就知道该不该继续等那束"圣光"。

人文元素如何为地貌照片点睛

人文元素如何为地貌照片点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纯粹的风光片像没有盐的汤,在帕米尔高原拍慕士塔格峰时,特意等到柯尔克孜牧民的牦牛群走进取景框,人物比例控制在画面的1/20左右最佳,就像蛋糕上的樱桃——太小不起眼,太大抢戏,去年在元阳梯田拍到老农牵牛走过田埂的倒影,后期时发现牛蹄溅起的水花恰好补全了构图的空白,这种意外之喜比精心设计的摆拍更鲜活。

应对极端环境的装备取舍哲学

应对极端环境的装备取舍哲学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阿尔金山拍野牦牛时,零下25℃让相机电池像被冻住的青蛙,这时候专业摄影马甲的口袋里,暖宝宝贴着备用电池比多带个镜头实用,但别学某些发烧友带齐全套滤镜——在海拔5000米喘着气换ND镜时,可能错过雪豹跃过山脊的瞬间,我的经验是:牺牲20%的画质换取30%的机动性,就像登山时宁可少带件羽绒服也要确保能快速抽出相机。

本文源于网友整理,不代表爱摄像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若作品存在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