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拍和摄影的拍摄目的不同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有人问:"为什么婚礼摄影师总在抓拍,而影楼摄影师却让我摆姿势?"这恰恰点出了核心差异,跟拍像猎豹捕食,必须时刻盯着动态——婚礼上新娘突然落泪,跟拍师得在0.5秒内调整构图;而传统摄影更像雕塑家,有充足时间调整灯光角度,去年拍茶艺表演时,我全程弓着腰跟拍冲泡动作,而静态产品拍摄却能悠闲地喝掉三杯茶再按快门。
两者对器材的依赖程度有差异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新手常困惑:"为什么跟拍师总带着'长枪大炮'?"这就像钓鱼,跟拍需要70-200mm这类长焦镜头当"钓竿",远距离捕捉表情;常规摄影反而常用24-70mm镜头,如同用网兜捞鱼,有次拍篮球赛,我的24mm广角根本够不着扣篮特写,而旁边跟拍师的400mm定焦连球员汗珠都拍得清,但拍静物时,他的"大炮"反而成了累赘。
时间压力造就不同的创作节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跟拍照片常有虚焦,但影楼作品张张清晰?"这个问题暴露了关键矛盾,跟拍像在颠簸的卡车上穿针,演唱会跟拍时ISO必须开到6400,快门1/1000秒才能冻住鼓槌;而棚拍像在手术台上缝合,能用三脚架慢慢堆栈拍摄,记得拍儿童生日会时,蛋糕砸脸的瞬间根本来不及对焦,但事后家长反而最爱这张"糊片"的真实感。
后期处理的侧重点截然相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客户总问:"为什么跟拍原片看起来灰蒙蒙的?"这就像比较生鲜和罐头——跟拍需要保留RAW格式的"食材原味",方便后期抢救背光人脸;而商业摄影直接输出JPEG"熟食",连睫毛膏结块都修掉了,某次跟拍论坛活动,演讲者突然走到逆光位置,多亏保留了原始数据,后期才拉回阴影里的PPT内容。
两种拍摄对沟通能力的要求不同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遇到过新人质问:"跟拍师为什么总在人群里钻来钻去?"这好比战地记者和画家的区别,跟拍要预判动态,拍茶歇时我得提前卡位,用肢体语言提醒服务员别挡镜头;而人像摄影可以慢慢指导:"下巴低三度,手指放松",有次跟拍企业年会,我甚至要记住哪位高管习惯用左手举杯,才能抓到他碰杯的黄金角度。


 幽径独赏芬芳
 幽径独赏芬芳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