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基础操作需要两周刻意练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刚摸相机那会儿,连光圈优先和快门优先都分不清,建议前三天死磕曝光三要素,就像学自行车先练平衡,有位学员用矿泉水瓶模拟镜头焦距变化,第三天就能拍出背景虚化的人像,别急着碰PS,用相机直出jpg练习构图,强迫自己拍满500张废片——这比看20小时教程管用。
剪辑思维培养比软件操作更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见过太多人PR快捷键倒背如流,剪出来的片子却像PPT翻页,试着把炒菜过程拍成15秒短视频:热油下锅的滋啦声要卡点,撒盐的特写得接翻炒全景,有个外卖小哥用手机剪出电影感vlog,秘诀是每天分析3条美食广告的镜头节奏,软件操作三天能入门,但让画面会讲故事至少要三个月。
风格形成往往需要经历模仿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刚开始谁都躲不开"抄袭"阶段,有个拍婚礼的师傅要求徒弟先复刻100组经典构图,就像书法临帖,但别困在模仿里——去年爆火的"重庆森林色调",最早就是有人把王家卫电影截图导入调色软件反向破解,建议建立自己的灵感库:地铁上看到的反光、菜市场错落的色彩,这些比网红滤镜更有生命力。
接单水准至少需要半年实战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朋友工作室招人时有个残酷测试:给台陌生相机,要求两小时内交片,很多理论派就在这关现原形,真正吃这碗饭的,得能在儿童生日宴上预判熊孩子跑动路线,能在雨天用塑料袋改装简易防雨罩,接第一单前,最好先免费拍10场活动练手,剪辑时你会感谢那些手忙脚乱的实战经历。
持续进步的关键是建立反馈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有人拍十年还是影楼风?缺的不是时间,是有效复盘,每次拍摄后做三件事:1.保留所有废片建文件夹;2.找三个外行看成品提意见;3.对比半年前的同题材作品,有个摄影师在器材店打工,专门观察顾客哪些照片会凑近看屏幕——这种真实反馈比获奖更重要,技术会过时,但观察力的提升没有终点。


 SnowflakeWonder
 SnowflakeWonder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