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记者协会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如何选择适合新闻摄影的镜头?
新闻现场瞬息万变,一支24-70mm标准变焦镜头能覆盖80%的突发场景,广角端拍摄大场面时要注意边缘畸变——去年某地洪灾报道中,有记者用16mm镜头拍摄救援队伍,结果近处的救生艇扭曲成了香蕉状,这时候不妨后退两步,用35mm焦段平视拍摄,既能保留环境信息,又不会让主体失真,遇到领导人特写怎么办?悄悄告诉你:70-200mm长焦在警戒线外也能"偷"到生动表情,但千万别开最大光圈,f/4的光圈配合1/500s快门才是稳妥组合。  
为什么你的现场照片总像游客打卡?
看看那些获奖作品,消防员头盔反光里的火场、抗议者紧握传单的指节特写,这些细节才是故事的密码,去年新疆地震报道中,有位记者蹲守三天,最后拍下救灾帐篷里挂着的半截红领巾——比直接拍倒塌校舍更有穿透力,相机要像外科手术刀,精准切入事件的毛细血管,遇到群体事件时,试着把相机举过头顶俯拍,密密麻麻的手机屏幕比千篇一律的横幅更有时代感。  
闪光灯是敌是友?
灾难现场用闪光灯等于在殡仪馆放鞭炮,但去年重庆山火夜间报道证明,机顶闪光灯配合慢门同步能拍出消防员头盔流淌汗水的光轨,关键要掌握"闪光补偿-2档"的秘诀,让补光若有似无,遇到室内会议时,试试把闪光灯对准天花板,反射下来的柔光能避免把领导拍成油光满面的煎饼摊主,有个禁忌:永远别在法庭拍摄时用闪光灯,那"咔嚓"声能让法警瞬间变身百米冲刺选手。  
后期处理的底线在哪里?
某年荷赛奖取消获奖资格事件给我们敲响警钟:移动像素比移动事实更危险,但适度的锐化调整呢?就像给证人化妆——可以淡化黑眼圈,不能垫高鼻梁,处理会议照片时,不妨用Lightroom的渐变滤镜压暗过亮的窗户,这和记者整理采访录音时删除"嗯啊"语气词是一个道理,记住RAW格式才是你的保险柜,某次边境冲突报道中,正是原始文件证明了炮弹硝烟的位置没有经过克隆印章篡改。  
突发新闻如何抢占0.1秒先机?
预对焦技巧比百米起跑反应更重要,把对焦点锁定在演讲台麦克风位置,当发言人突然拍桌时,你的相机早已进入战斗状态,去年某次发布会,有位记者提前把白平衡设为"荧光灯",当会场突然断电时,他的相机依然能输出正常色调——而其他人拍出的全是鬼片般的幽绿色,这就像消防演习:真正的高手,早把呼吸节奏都编入了肌肉记忆。


 Warm温暖光
 Warm温暖光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