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法构图让画面更平衡
把画面横竖各分成三等份,四个交叉点就是天然的视觉焦点,拍落日时把地平线压在下1/3线上,天空占2/3,云霞的层次立刻变得更有张力,但新手常犯的错是把主体死死钉在交叉点上——比如拍人像时让模特眼睛刚好卡在右上交叉点,反而显得刻意,试着让主体稍微偏离这些"数学点",像跷跷板找平衡的过程,画面会更有呼吸感。
引导线构图暗藏视觉陷阱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用道路、栏杆或光影作引导线,确实能快速把观众视线引向主体,但现实拍摄中,杂乱的树枝、突然闯入的路人都会破坏线条的纯粹性,有次在古镇拍拱桥,本想用桥洞曲线引导到远处灯笼,结果晾晒的衣物横穿画面,硬生生把视线截断,后来发现不如主动利用干扰物,让晾衣绳成为第二条引导线,反而构成有趣的视觉分叉。
框架式构图容易画地为牢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门窗、树丛形成的天然画框,能强化主体的存在感,可过分追求"完美框架"会导致构图僵化,就像非要让每个孩子都坐进同一把椅子,曾见有人为拍雪山硬把前景树枝拗成环形,结果树枝像捆住雪山的枷锁,不如试试"破框":让框架残缺一角,或主体部分突破边框,像蛋糕上的草莓故意斜放,反而打破呆板。
负空间留白需要温度把控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大面积留白能营造意境,但留多少才算合适?这就像煮粥时加水,少了糊锅,多了寡淡,拍茶室静物时,最初在茶杯左侧留了40%空白,画面像没写完的作业本,后来把茶杯往右移,让热气轨迹斜穿空白区,顿时有了"正在降温的茶"的故事感,关键要让留白与主体产生互动,就像对话中的停顿得有来有往。
对称构图考验场景还原度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建筑摄影最爱用对称构图,但现实中的对称总带着细微瑕疵,有次拍玻璃幕墙大厦,发现地面砖缝与建筑中线偏差了5度,强迫症发作修图两小时,后来想通这就像手工饺子不可能完全对称,轻微的失衡反而证明是"手工创作",现在会故意保留些不对称元素,比如让对称构图中闯入一只飞鸟,死板的几何美立刻活了过来。


 SunshineSoul
 SunshineSoul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