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法构图能带来视觉平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拍摄时是否总感觉画面呆板?试试将主体放在横向与纵向三等分线的交叉点上,比如拍摄落日时,把地平线压在下1/3线,留出更多天空展现晚霞;拍人像时让眼睛落在右上交叉点,既能突出神态又避免居中带来的僵硬感,这种源于古典绘画的法则,通过制造"不对称的平衡",让照片像跷跷板一样既有动感又不会倾倒。
引导线构图会讲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有些照片让人不自觉盯着看?秘密在于画面中的"隐形箭头",公路的延伸线、楼梯的螺旋、甚至树枝的走向,都能形成视觉引导,曾拍过废弃铁轨吗?让轨道从画面左下角向右上角延伸,观众的视线会跟着铁轨走向远方,仿佛能看见未入镜的终点,这种构图就像说书人的手势,悄悄告诉观众:"重点在这里"。
框架式构图制造偷窥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如何让普通场景变得耐人寻味?寻找天然画框是关键,透过拱门的圆洞拍古镇,用车窗当边框拍街景,甚至让前景的树叶形成不规则取景框,去年在徽派建筑拍摄时,我特意蹲下用马头墙的飞檐做上边框,框住院内晾晒的辣椒,画面顿时有了"隔墙有故事"的趣味,这就像小时候扒着门缝看热闹,框架越不规则,神秘感越强。
对称构图需要打破完美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绝对对称的倒影为何反而乏味?因为缺少"破局者",拍水面倒影时,试着让实景占2/3画面,留1/3给微微晃动的倒影;建筑对称构图时,在画面边缘安排半个自行车或行人,就像端坐的猫突然甩动尾巴,严谨中带着灵动,记得在故宫拍中轴线时,特意等到一只麻雀飞过屋檐,对称的庄严感立刻有了生机。
负空间构图学会做减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大片留白反而更有冲击力?想象一下,孤舟在湖面留下的水痕,或是雪地上单行的脚印,去年拍茶山时,只取采茶人1/10的画面高度,其余全是晨雾中的绿色梯田,这种构图如同水墨画的留白,主体越小,故事反而越丰满,就像会议室里突然的沉默,空白本身就成了语言。


 沉醉清风怀抱
 沉醉清风怀抱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