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如何捕捉建筑的几何韵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建筑的线条与结构天生具有视觉节奏感,但直接平拍常会显得呆板,尝试将相机倾斜30度,让钢筋与玻璃幕墙的斜线在画面中形成动态交叉,去年拍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时,我蹲在陆家嘴天桥下,用16mm镜头仰拍,让楼体在广角畸变中形成向中心收缩的螺旋——这比端正的证件照式拍摄更能体现摩天楼的压迫感,几何构图不是数学考试,对角线稍微偏离黄金分割反而更有呼吸感。
光线为何是建筑的第二次设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午后三点的阳光像把雕刻刀,能将罗马柱的凹槽阴影拉长成琴弦,我曾在北京故宫等待冬至日,当阳光以17度角穿透檐角斗拱时,那些平时模糊的榫卯结构突然在阴影中显形,拍摄玻璃大厦则相反,要抓住"蓝调时刻"——日落后20分钟,天空的深蓝与室内暖光形成冷暖对抗,这时用点测光对准玻璃反光处,整栋建筑会变成发光的晶体盒子。
天气意外能成就独特建筑影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暴雨天往往是建筑摄影师的工作日,记得在重庆拍来福士广场时,突然的浓雾让400米的楼体只剩底部30米可见,我立刻换上70-200mm长焦,捕捉塔楼在雾中若隐若现的片段,这比晴天全景更有东方山水画的意境,台风来临前低垂的云层,则能给现代建筑蒙上科幻片的质感,关键是要把曝光补偿减1档,让乌云保留更多细节。
人物如何激活静态建筑画面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米兰大教堂台阶上吃冰淇淋的游客,比空镜更能说明建筑的尺度,拍摄时我常设定"三秒法则":当行人进入取景框后默数三秒再按快门,这个延迟能让动态人物产生自然虚影,去年在苏州博物馆,我等了半小时才拍到穿汉服的姑娘走过片石假山,她裙摆的弧线与贝聿铭设计的折线屋顶形成奇妙对话,人物不必完整入画,一只扶墙的手或半个背影往往更有叙事感。
后期处理该保留多少建筑本色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调色时容易陷入两难:把清水混凝土调成冷灰色更显高级,但现场实际的米黄色才承载着时间痕迹,我的经验是先用吸管工具选取墙面中性色,确保RGB数值差值不超过15,处理玻璃反光时,别用HSL滑块粗暴提亮蓝色,而是用径向滤镜局部增强,保留那些映照的云朵形状——就像擦亮窗户时总要留几处水痕才真实,有时候过度锐化的建筑照片,会像用美颜相机拍文物般违和。


 Bird飞鸟翔
 Bird飞鸟翔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