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线是摄影的第一生命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同一台相机,有人拍出通透的夕阳,有人却只能得到灰蒙蒙的剪影?关键在于对光线的驯服,正午的硬光会在人脸投下浓重阴影,这时可以让人物站在树荫下,让树叶过滤出柔和的斑驳光斑,而清晨的斜射光能勾勒建筑的立体感,此时若蹲低机位,还能拍到地面反光为暗部补光的惊喜效果,光线不是敌人,它像脾气多变的猫——顺毛捋才能拍出质感。
构图决定了视觉的呼吸节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照片让人感觉"堵得慌",多半是构图犯了贪心病,把雪山、花海、人物全塞进画面,反而像超市促销海报般杂乱,尝试用三分法时,不妨想象画面被两道隐形皮筋横向纵向绷紧,将主体放在皮筋交叉的"痛点上",拍摄奔跑的孩童时,在他视线前方多留些空白,这种"空气感"会让静态照片产生动态预期,就像喝茶要留杯底三分,好构图永远懂得留白。
快门速度是时间的魔术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拍流水总像冻住的果冻?试试把快门调到1/15秒,让瀑布化作丝绸,但手持拍摄时这个速度容易拍糊,这时可以找块石头当临时三脚架,相反,拍飞鸟若用1/1000秒以下,翅膀边缘会出现诡异的透明残影——这不是灵异事件,而是快门速度没追上翅膀扇动频率,控制快门就像炒菜掌握火候,文火慢炖与猛火爆炒各有妙用。
参数组合是摄影的化学方程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见过用F1.8大光圈拍集体照吗?前排人的鼻子清晰,后排人的耳朵已经融化在虚化里,光圈、ISO、快门就像三原色,单独调整某个参数都会连锁反应:提升ISO固然能应对暗光,但噪点就像老电视的雪花屏;缩小光圈获得景深,又可能迫使快门慢得需要三脚架,这就像调鸡尾酒,基酒过量会掩盖辅料风味,关键要找到平衡点。
观察力比参数更重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老摄影师常把相机挂脖子上半天不拍?他们在等光线爬过窗棂的特定角度,等路人走进预先构图的空白处,有次我见师父突然趴在地上,原来是要借地面积水拍倒影,这种预判能力就像下棋看三步,参数可以死记硬背,但发现"决定性瞬间"的本能,需要像锻炼肌肉般持续训练,下次拍摄前,不妨先摘下取景器用肉眼观察五分钟。


 Cool酷影
 Cool酷影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