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法构图让画面呼吸更顺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想象把取景框横竖各划两道线,形成九宫格,把主体放在任意交叉点上,比如拍摄落日时把太阳放在右上角,下方留出湖面倒影,这种构图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打破了居中呆板的平衡,给视线留出流动空间,有人会问:"为什么不能直接放正中间?"试试看——当人物直挺挺站在画面中央时,背景的山脉线条就像被硬生生截断,而偏移到三分线位置后,背景的层次感突然活了。
引导线构图牵着观众眼睛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铁轨、河流或是栏杆的延伸线,都能成为天然的视觉向导,去年在古镇拍砖墙时,刻意蹲低用青石板路的缝隙作为引导线,最终让尽头的红灯笼成为视觉落点,有初学者常犯的错是线条太杂乱——小巷里同时出现晾衣绳、电线杆和自行车,这些线条互相打架,引导线要像茶馆里说书人的折扇,点到即止地带着观众看故事,而不是用麻绳捆着人走。
框架构图给世界加个画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老式窗棂、拱门或是树枝形成的天然空隙,都能变成二次构图的利器,在徽派建筑拍摄时,特意透过月洞门拍天井里的兰花,门框的深褐色把白墙衬托得像宣纸,有人质疑这样会不会太做作?其实生活中我们早就习惯透过车窗看风景,框架构图不过是把这种自然视角提炼出来,关键要控制好框架与主体的明暗对比——就像咖啡杯托着拉花,太浅的边框反而会抢戏。
负空间构图留白的高级玩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大面积的纯色天空、水面或墙壁,看似浪费画面,实则是给主体呼吸的余地,拍芦苇丛时只取单枝斜倚在空白处,比塞满整个画面的芦苇更有意境,这招用不好会显得"没拍全",秘诀在于主体要有足够的表现力——就像话剧舞台上独白的演员,空荡的背景反而强化了存在感,下次遇到雾天别急着收相机,朦胧的灰白可能正是施展负空间的好时机。
对称构图寻找现实中的镜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倒影是最天然的对称道具,雨后的地面积水就能变魔术,去年在玻璃幕墙前等了三小时,终于拍到建筑轮廓与云层完全重合的瞬间,但对称不等于死板,故宫的屋檐在雪地上投下影子时,故意让相机微微倾斜,对称中带着动态失衡才耐看,有人觉得对称构图太容易?试试在菜市场找对称——剖开的西瓜、挂起的腊肠,生活里的几何美往往藏在烟火气中。


 Sweet甜心
 Sweet甜心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