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法让画面呼吸更顺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有些照片看着舒服,有些却像被硬塞进画框?试试把人物放在网格线的交叉点上,比如拍摄半身人像时,让右眼落在右上交叉点,左侧留出空间延伸视线,背景的树影自然形成对角线引导线,曾有个学员抱怨画面"太满",后来发现是人物居中顶天立地——这就像把沙发堵在门口,谁看了都憋屈。
前景框能讲出空间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咖啡馆玻璃上的雨滴、老门框剥落的红漆,这些都能成为天然画框,上周帮朋友拍纪念照,让他站在拱门下,故意让两侧石柱虚化形成"相框",远处夕阳的光斑透过缝隙洒在肩上,有人问:"这样不会抢了主体吗?"关键在于控制景深——前景模糊度要像隔着一层纱,既暗示环境又不喧宾夺主。
视线方向决定画面重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人物望向左侧时,右侧留白要多留30%才平衡,这是视觉的跷跷板原理,拍街头艺人时,他手中的吉他往右倾斜,就在画面右边多留出行人模糊的身影,有次拍摄孩子吹泡泡,她突然转头看右侧,我立刻横移两步——结果泡泡轨迹与视线形成闭合回路,比原构图生动三倍。
肢体线条要打破画框禁锢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伸直的手臂碰到照片边缘会像被"截肢",但弯曲的手肘形成三角构图就完全不同,指导模特摆姿时,常让他们用手摸后颈或插口袋,这样自然形成的折线能切割画面,记得拍舞蹈演员时,她抬起的膝盖与下垂的裙摆构成Z字形,背景的直线栏杆反而成了最佳陪衬,有人质疑:"不是说要简洁吗?"其实线条冲突就像炒菜的火候——看似矛盾的焦香恰恰是风味关键。
阴影面积要当实体来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下午四点的斜阳把模特的影子拉长三倍时,别急着躲阴凉,有次拍摄直接把影子作为第二主体,让人物脚尖刚好接触影子头部,形成虚实对话,新手常犯的错是只拍"阳光面",殊不知阴影的厚重感能压住画面,就像做蛋糕时奶油和蛋糕坯的比例——光与影的配比决定了作品的层次感。


 沉醉清风怀抱
 沉醉清风怀抱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