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光圈如何控制画面虚实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很多新手按下快门才发现,背景糊成一片或前后都清晰得不像话,这就像炒菜时火候没把握好——光圈就是镜头的"灶台阀门",F1.8大光圈拍摄人像时,焦点落在睫毛上,后景的东湖绿道会融化成色块;而用F11拍黄鹤楼全景时,连瓦片缝隙都清晰可数,数值越小光圈越大,虚化越强,就像眯起眼睛看霓虹灯时的光斑效果。
快门速度怎样冻结动态瞬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长江大桥上车流拖出的红色轨迹,和江鸥翅膀定格的锐利线条,差别全在快门,1/1000秒能凝固飞溅的热干面汤汁,而1/15秒会让步行街的人潮变成彩色幽灵,有个实用技巧:拍昙华林咖啡馆的手冲过程时,把快门调到1/250秒,蒸汽的螺旋轨迹会像被按了暂停键,但要注意,低于1/60秒最好用三脚架,除非你想模仿醉酒后的视角。
ISO感光度与画面噪点的博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深夜拍江滩灯光秀时,ISO调到3200会发现星星变成彩色噪点,这就像用老式收音机调频时的杂音,晴天在武大拍樱花,ISO100能获得绸缎般的细腻画面,有个折中方案:室内拍摄汉剧表演时,先用最大光圈,快门不低于1/125秒,最后把ISO控制在1600以内——好比吃热干面时,芝麻酱不够就加点辣椒油,总比淡而无味强。
白平衡设置如何改变照片情绪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同一张晴川阁照片,5500K时砖瓦发青像清晨冷雾,调到7500K却像夕阳熔金,有次在户部巷拍油炸摊,自动白平衡让食物泛蓝,手动调到3000K后,金黄面窝立刻勾起食欲,建议拍摄前问自己:要黎黄陂路梧桐的沧桑感,还是光谷彩虹桥的科技感?就像选择吃火锅要清汤还是牛油锅底,色温决定了照片的"味型"。
构图三分法在实景中的灵活运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把长江二桥斜拉索放在右三分线,左边留出轮渡的航迹,画面突然有了呼吸感,但规矩是用来打破的——拍归元寺香炉时,故意把香火放在正中央,烟雾向上分割画面反而更有禅意,记住武汉的立体交通:拍立交桥用对角线构图,拍老巷子用框架构图,就像热干面里萝卜丁和香葱的比例,看似随意实则讲究。


 墨香浸润心灵
 墨香浸润心灵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