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荡人像摄影需要选对光线时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清晨的斜射光或傍晚的暖调光线是芦苇荡拍摄的黄金时段,这时光线角度低,能穿透芦苇丛形成斑驳的光影,同时避免正午顶光在人物面部投下生硬阴影,我曾遇到新手摄影师在强光下拍摄,结果模特的五官被芦苇影子切割得支离破碎——这就像用菜刀切蛋糕,工具和环境完全不搭,试试让模特背对太阳,用反光板补亮面部,你会发现芦苇的金黄色边缘被勾勒出毛茸茸的发光效果。
服装色彩要与芦苇形成化学反应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米白、卡其或砖红色的棉麻服装,能像酸碱中和反应般与芦苇荡达成视觉平衡,去年秋天我带团队拍摄时,有位姑娘执意穿宝蓝色连衣裙,结果成片里人物像被PS硬抠进背景的贴图,当环境以暖黄为主色调时,高饱和冷色会破坏画面呼吸感,不妨让模特围条燕麦色羊绒围巾,风扬起时既增加动态,又不会抢了芦苇的戏。
长焦镜头能压缩出梦幻层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专业摄影师总扛着70-200mm镜头来芦苇荡?因为焦距超过135mm后,前景的芦苇和背景的湖面会像千层蛋糕般被压缩成平行色带,用手机广角拍摄的朋友常抱怨画面杂乱,其实就像用望远镜看油画,站远些反而能看清笔触,建议退到五米外,让模特站在芦苇间隙中,用f/2.8光圈虚化前后景,你会得到自带柔焦效果的天然相框。
引导模特动作要顺应芦苇性格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让挺拔的芦苇与人物产生互动,比摆拍僵硬姿势更有故事感,可以设计"撩开芦苇找东西"的动态场景,或者让模特逆风站立,发丝和芦苇朝同一方向飞舞,有次拍摄遇到狂风,我们索性让模特松开攥着的围巾,结果布料缠在芦苇上的瞬间被抓拍,反而成就了最生动的画面,芦苇是活的风向标,与其对抗不如共舞。
后期调色需保留芦苇的呼吸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看到有人把芦苇调成刺眼的明黄色,就像给新鲜面包刷了层荧光漆,正确做法是在HSL中降低橙色饱和度,提升黄色明度,这样既保持秋日氛围,又不会让芦苇变成塑料制品,局部用渐变滤镜压暗四周时,要留出10%的芦苇尖沐浴在光里——这些细节就像蛋糕上的糖霜,少则乏味,多则腻口。


 StarlightHope
 StarlightHope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