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社社团工作计划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相机基础操作决定拍摄成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很多社员刚拿到相机时,总被密密麻麻的按钮吓退,其实就像学自行车要先掌握平衡一样,理解光圈、快门、ISO这组"铁三角"就能解决80%的问题,上周外拍活动中,小李用自动模式拍樱花总是过曝,后来手动将光圈调到f/5.6,快门提到1/500秒,瞬间捕捉到花瓣飘落的清晰轨迹,当相机提示"参数冲突"时,不是机器出了问题,而是需要你像调解矛盾一样平衡三者关系。
构图法则打破常规才有惊喜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三分法则是条好拐杖,但千万别当成枷锁,上周三的街头摄影实践里,小王固执地把所有主体都放在交叉点上,结果照片呆板得像证件照,后来让他尝试把卖糖葫芦的老人放在最右侧边缘,左侧留出虚化的胡同光影,画面反而有了故事感,就像做饭时盐放多了可以加糖中和,当发现构图太工整时,不妨故意倾斜相机或制造前景遮挡。
光线运用要像猎人般耐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专业摄影师总在清晨黄昏出动?这个问题在社团上周的"同一场景24小时"实验中有了答案,中午拍的教学楼像张褪色的明信片,而下午四点,西晒的光线把砖墙染成蜂蜜色,窗框在地面投下几何阴影,有个窍门:阴天时不妨学做"光线小偷",用反光板把树缝里漏下的光斑"偷"到人脸上,这比硬开闪光灯自然得多。
后期处理是二次创作而非遮羞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看到社员们要么拒绝修图,要么把饱和度拉到刺眼,我们做了个实验:同一张照片,要求先用相机直出,再用软件仅调整曝光和色温,结果证明,适度后期就像给素颜擦掉油光,但浓妆艳抹反而掩盖了本质,特别提醒:当发现某张照片要靠疯狂裁剪才能看时,不如承认拍摄时站位有问题——这比用软件补救更能进步。
主题策划需要故事思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拍毕业季时,小张交来的全是标准合影,直到要求他跟踪记录一位同学整理宿舍的全过程,那些揉皱的火车票、半空的收纳箱镜头,比摆拍的笑脸更有感染力,这就像写小说不能只有形容词,快门要捕捉"动词",下次活动我们会带着问题拍摄:"这个场景如果会说话,它想告诉我们什么?"


 诗意弥漫心间
 诗意弥漫心间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