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门速度决定画面动静关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拍跑步的人总是糊成一片?问题往往出在快门速度上,就像用勺子接自来水,水流越快,越需要快速"拦截"——快门速度低于1/500秒时,很难凝固奔跑中的运动员,但若故意放慢到1/30秒,反而能让车灯拉出丝绸般的光轨,去年拍庙会舞龙,我用1/800秒冻住飞溅的龙鳞金粉,换成1/15秒后,龙身游动的轨迹就变成了水墨画般的虚影,快门是时间剪刀,剪得越碎,画面越静;剪得越疏,动态越显。
光圈大小控制虚实魔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你有没有注意过,手机拍美食总不如单反有层次?这就像用吸管和漏斗接水——光圈好比镜头瞳孔的缩放,f/1.8大光圈时,背景的餐刀能融化成彩色光斑,而f/16小光圈下,连远处冰箱里的饮料瓶都纤毫毕现,上周拍咖啡馆,故意用f/2.8让窗外的行人变成朦胧色块,焦点却落在咖啡杯拉花的反光点上,不过要注意:大光圈在暗光下虽能多进光,但景深薄如纸,稍不留意就会把模特鼻子拍虚。
感光度是暗光双刃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夜景照片总有满屏雪花?这就像在昏暗房间调亮手机屏幕——ISO升高虽然能看清细节,但画质会越来越糙,在傍晚的古镇巷子里,ISO800尚能保持青石板纹理,硬拉到ISO6400时,灯笼的光晕就变成了噪点组成的沙画,有次拍星空,发现ISO3200配合30秒长曝光,比直接开ISO12800效果更干净,感光度是借高利贷,借得越多(画质)代价越大,能不用则不用。
三者平衡如同调鸡尾酒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参数抄作业还是拍不好?摄影没有标准配方,就像调酒时冰块融化速度会影响口感,晨雾中的湖景,我宁肯开高ISO也要用f/11保证远近雾气层次;而拍跳水运动员,哪怕牺牲景深也要优先确保1/1000秒快门,某次婚礼跟拍,现场烛光微弱,最终选择ISO1600+ f/2.8+1/60秒的组合——虽然略有噪点,但新娘睫毛上的泪珠和烛火摇曳都留住了,关键要问自己:此刻你最想冻结什么?强调什么?牺牲什么?
曝光补偿是隐形第四要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雪景总拍成灰蒙蒙?相机的测光系统像固执的会计,非要把所有场景都算成18%灰,拍腊梅时增加1.3档曝光,才能让花瓣呈现真实的雪白;而拍摄黑色钢琴,反而要减0.7档避免漆面反光过曝,去年在茶卡盐湖,自动模式把"天空之镜"拍成了水泥地,手动+1.5档后,云朵才重新浮现在倒影里,相机比你更怕亮,也比你更怕黑,关键时刻要自己当裁判。


 Star星之耀
 Star星之耀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