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需要明确拍摄主题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举起相机前,先问问自己:这张照片究竟想说什么?是街头转角的咖啡店光影,还是人物眼神里的故事?见过太多人对着风景乱按快门,回家才发现画面里塞进了垃圾桶和电线杆,就像写文章要先列提纲,摄影师得用眼睛"框住"核心——比如拍秋叶特写时,可以单膝跪地避开杂乱人群,用长焦镜头压缩背景,让一片枫叶的脉络成为绝对主角。
光线会决定照片的脾气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正午阳光像严厉的考官,会在模特脸上刻下生硬的阴影;而日出前半小时的光,则像裹着蜂蜜的羽毛般温柔,有次在古镇拍青石板路,硬光把瓦片照得发白,等到云层稍微遮住太阳时,那些斑驳的纹理突然就有了层次感,逆光拍摄时树叶会透出翡翠般的质感,但记得用遮光罩避免眩光,这和炒菜时调小火候防止烧焦是一个道理。
构图是视觉的语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有些照片看着别扭?很可能地平线斜得像滑梯,或者主体被塞在正中间像证件照,尝试把画面横竖各分成三等份,把关键元素放在交叉点上——比如拍湖面落日时,让船帆出现在右下交叉点,留出大片天空渲染霞光,但规矩就是用来打破的:给老式电话亭拍特写时,我故意把它顶在画面边缘,左侧留出斑驳墙壁,反而有了时光停滞的叙事感。
后期是第二次快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有人觉得调色是作弊,可暗房时代的大师们早就用遮光板玩出花样,raw格式就像生面团,能揉出不同口感:拉高阴影找回背光面细节时,要像挤牙膏般谨慎,否则噪点会像撒多的盐毁掉整道菜,有张雪景原片灰蒙蒙的,微调白平衡后突然有了"呵气成霜"的寒意,这种分寸感需要反复练习——就像煮溏心蛋,多五秒蛋黄就老了。
拍摄是场即时决策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鸽子群突然掠过教堂尖顶,根本没时间掏测光表,这时候P档就像自行车辅助轮,能保底却不惊艳,我习惯把ISO设为自动上限1600,像给相机系上安全带,抓拍孩子吹蒲公英时,提前对焦在预判的飘散位置,连拍模式像撒网捕鱼,总有一帧能定格绒毛舒展的瞬间,这种条件反射式的调整,和足球运动员临门一脚的肌肉记忆异曲同工。


 Snow雪花飘
 Snow雪花飘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