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照时的专业术语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快门速度决定画面动态
按下快门的瞬间,相机究竟记录了什么?这取决于快门速度的设定,1/1000秒能凝固飞鸟振翅的瞬间,而1/4秒会让流水化作丝绸般的雾状,但要注意,低速快门必须配合三脚架——手持拍摄时若低于安全快门(如50mm镜头用1/50秒以下),画面就会像没对焦似的发虚,下次拍夜景车流时,试试用2秒长曝光,你会发现尾灯拉出的红色轨迹比肉眼所见更魔幻。
光圈大小控制虚实层次
为什么人像照片背景模糊得那么舒服?秘密藏在f值里,f/1.8的大光圈像眯起的眼睛,只让焦点处的睫毛清晰,后景则融化成色块;f/16的小光圈则像瞪圆的双目,连远处广告牌上的小字都纤毫毕现,不过别盲目追求虚化,拍集体照时若用f/1.4,很可能出现前排人脸锐利、后排耳朵模糊的尴尬,光圈每缩小一档,进光量就减半,需要其他参数来补偿。
ISO感光度是双刃剑
昏暗餐厅里拍美食,调高ISO就能获得明亮画面,但代价是什么?感光度如同给相机灌咖啡——ISO800时画面开始出现噪点,到ISO6400时照片就像撒了层胡椒粒,现代相机虽然高感表现越来越好,但暗部仍会出现彩色噪斑,有个小技巧:拍摄RAW格式能比JPEG多保留两档可修复的暗部细节,就像给后期处理留了条退路。
白平衡影响情绪传递
为什么同一片晚霞有人拍成暖橙色,有人却偏蓝紫色?白平衡就像给场景"定调子",5500K的日光模式适合表现正午的明快,而2800K的钨丝灯模式会让雪景泛出忧郁的蓝,自动白平衡在混合光源下常失灵,比如婚礼现场既有烛光又有射灯时,手动设定4300K往往比AWB更靠谱,下次遇到夕阳光线,试试用阴影模式(约7500K),你会发现建筑物的阴影部分突然有了琥珀色的温度。
对焦模式应对不同场景
单反相机里AF-S和AF-C的区别,就像钓鱼时的两种策略,单次对焦(AF-S)适合拍静物,半按快门锁定焦点后构图,如同钓竿固定等待鱼儿咬钩;连续对焦(AF-C)则像移动钓竿追踪游鱼,拍摄奔跑的宠物时,它能持续修正焦点,但要注意,某些场景会欺骗对焦系统——比如隔着玻璃拍窗外,相位对焦可能反复拉风箱,此时切换手动对焦反而更高效。


 Peace和平鸽
 Peace和平鸽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