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员戴夫照相机怎么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潜水员需要提前检查相机防水性能
水下拍摄最怕设备进水,戴夫每次下潜前都会用力按压相机外壳的每个接缝处,就像捏保鲜盒确认密封性那样,听到"咔嗒"的锁扣声才放心,特别要注意镜头转环和按键缝隙,去年在马尔代夫就遇到过快门键渗水,拍出来的照片全是模糊的蓝色色块,现在他养成了带备机下潜的习惯,两台相机交替使用还能防止低温环境下电池突然罢工。
白平衡设置要模拟人眼适应过程
为什么水下20米拍珊瑚总是发绿?戴夫发现相机不会像人眼那样自动调节色觉,他的解决方案是随身带块白色配重板,下潜后先对着板子做手动白平衡校准,这个动作好比给相机"戴上泳镜",让机器也能看清真实的色彩,遇到阴天或混浊水域时,他会把色温调到5500K以上,这样能还原出热带鱼鳞片的金属光泽。
闪光灯角度决定生物瞳孔反光
拍夜间礁石区时,戴夫被章鱼眼睛的反光困扰了很久,后来他改用双灯配置,主灯45度侧打制造立体感,辅灯从下方漫反射补光,就像牙医用的小圆镜反射灯光那样,这种布光方式既能照亮珊瑚缝隙,又不会让鱼眼产生骇人的"红眼效应",最近他还学会了用红色滤光片拍夜潜,既不会惊扰生物,又能拍下虾虎鱼鳃部呼吸的细节。
中性浮力控制比构图更重要
很多新手问戴夫为什么拍不到海龟全景,问题往往出在身体姿态上,他总结出"三秒稳定法":吐完半口气后保持3秒静止,这时相机悬浮的状态最稳定,有次在帕劳遇到洋流,他干脆把自己卡在珊瑚礁凹槽里,像手机支架那样固定机位,最终拍到了鹰鳐群舞的完美弧线,当你的呼吸气泡变成直线上升时,才是按下快门的黄金时刻。
后期处理要重建水下光线记忆
上岸后看着发蓝的原始素材,戴夫会用软件分三个图层修复,先像剥洋葱那样逐层去除水雾感,再用笔刷单独提亮主体,最后添加0.5%的洋红色中和蓝色色偏,这个流程类似厨师熬汤时撇浮沫、加高汤、调咸淡的步骤,他电脑里存着不同海域的色卡预设,处理红海照片时会特意保留那抹独特的金粉色,毕竟这才是潜水员亲眼所见的震撼。


 Flower花仙子
 Flower花仙子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